经常听到关于“底层相害”的相关言论,人们普遍地认为层次越低的人,越容易出现互相伤害的情况。每每提到这类话题,总是要对人性中不好的一面批判一番。每个人对人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人性是不好的。在我看来,人性是好的,是对人的一种支持。那么,既然人性是好的,又来如何解释“底层相害”的现象呢?同样的道理,一味地否定人性,又怎么能够来解释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强大呢?今天的文章,将用最直接、最简明的道理,来解释“底层相害”逻辑。
“底层相害”的逻辑
掌握一般能力的人数众多
每个人都有赖以生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掌握它的人数。一般而言,越是简单的、容易掌握的能力,其懂得的人数也就越多。一些高精尖技术,掌握的人也就越少。尽管三百六十行,干好哪一行都不容易。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门槛和技术,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门槛低,技术容易掌握,所以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就会很多。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胜任这项工作,那么由什么标准来决定去留呢?当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关系亲近的人自然就会留下来。为了拉近关系,自然就会出现相互伤害的情况。
病态的竞争
正如上文所言,掌握基础能力的人数众多,决定去留的已经不是胜任力本身了,所以就会出现病态的竞争。大家所掌握的能力是一样的,所以出路就会很少,其创造力也就会很有限。比如,两个只会做饭的人,他们的出路只能是厨师,所以竞争也就在所难免。如果其中一个厨师,不仅会做饭还会开车,那么他的出路就会相对多一点,机会也就多一点,竞争压力就会相对小一点。如果这个时候出来这么一个人,他是名牌大学毕业,而且掌握了更先进的技术。那么这个人跟之前的两个人之间,不会产生任何竞争关系,也不会出现互相伤害。
资源有限
所谓的资源,不仅仅是物质和人脉,更多的是认知资源。一个厨师整天围着锅台转,他对世界的理解就是厨房;一个农业劳动者整天种地,他对世界的理解就是这块地。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限,所以其创造力受到极大的束缚。他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样的出路,所以只能拼了命保住自己的这个饭碗。其结果可想而知,所有人都拼命想要保住这个饭碗,互相伤害也就在所难免了。一百个厨师竞争一个岗位,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出路,其结果可想而知。
如何避免伤害?
蛰伏待机
进入到一个相对底层的圈子中,要想要避免伤害就应该选择蛰伏待机。比如,刚刚进入到工厂中,你所要理解的不仅仅是工作本身的内容,还有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这个时期不要过于张扬,对每个人都要客客气气的,克制内心的情绪,先站稳脚跟再说。至少了解了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了解了工厂的一些规则之后,再来等待时机。有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的动机,那么你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排挤。这在心理学中叫做潜伏心理学,就是隐藏自己的锋芒,不要给自己树敌,不要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
进入小圈子
当你对新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要进入一个小圈子。根据竞争的逻辑,那些势单力薄的人首先会被淘汰。想要避免被淘汰,就要学会进入到一个小圈子里。在一个工厂或者公司环境下,脾气相投的人会自动形成一个小圈子;人数越多的工厂小圈子也就越多。不同的圈子之前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但是个别的圈子存在竞争关系。尽可能选择没有竞争关系的圈子蛰伏待机,不要因为过于张扬而被人排挤。要明白能代替自己的人很多,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要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进入层次高的圈子?
提升自我价值
层次高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层次低的人也能通过努力进入层次高的圈子;同样的层次高的人也会因为不适应这个圈子而被排挤到层次低的圈子。想要进入更高的圈子,就要提升自我价值。别人掌握了一项技能,你掌握两项技能;别人掌握两项技能,你掌握四项技能。别人掌握简单的技能,你掌握高精尖的技能。人们所处的圈子,基本上跟自身的价值是差不多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考虑一下自己的价值。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发展规律,接纳新事物,不断的丰富自我、超越自我。
创造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圈子高低有时候不是固定的,你没必要进入一个你不认可的高层次的圈子中。你完全可以创造性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要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当中去。结合自身的能力,创造性地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你才会发现越走越宽广。如果有这么一条路,它被验证过是成功的。那么必然就会有很多人去走这条路,其结果就会产生病态竞争。而且即便成功了,因为人数众多其回报也会变少。
总而言之,底层相害并不能证明人性是恶的。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里,要心存向上的心,要懂得忍耐,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