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必定有文化传承,越久远说明文明底蕴越深厚,自然也就越昌盛。中华上下五千年,代代相传永不绝。熟读古史就知道,祭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在整个古代都流行,尤其是先秦时期,更是昌盛。祭祀必定有酒,而且还是好酒,西周时期有一种“鬯酒”十分发达,不但高级而且专门用于祭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鬯”字,剖析它的字形演变,意义和读法。鬯”不读xiōng,也不读bǐ,到底怎么读才正确呢?
一、“鬯”的字形演变
“鬯”的早期字形-甲骨文中,形象类似一个下窄上宽的酒杯,里面有许多小点,这是指装满了粮食作物,这种粮食作物一般为郁金香草和黑黍配合酿制而成的酒糟,自然带有香气。金文时,整个形体变宽。小篆字体时,下面变成了顺时针旋转90度的“匕”,形如酒杯的把柄,便于握住,另外“匕”本义为勺子(汤匙),也指取用;上部的框表示容器,密密麻麻的点指酒糟。到了后期,“鬯”再次演变、简化后,就成了现代楷体的“鬯”字了。
二、“鬯”字怎么解释
①指天子或诸侯的宗庙祭祀。
《汉书•宣帝纪》一文中“荐鬯之夕”的“鬯”就是这个意思。
②指用于古代祭祀的一种高级酒类,一般用郁金草黑黍酿造而成,然后用卣盛放。
③通“畅”,旺盛、繁茂。《汉书•郊祀志》上记载道:“草木鬯茂”。意思就是说:“草木长得非常茂盛”。
④“鬯草”,指一种香草,也即郁金香草,在古代一般用来酿制专门用于祭祀的鬯酒。
三、“不丧匕鬯”什么意思
“不丧匕鬯”出自《易•震》,原文上说:“震惊百里,不丧匕鬯。”“不丧匕鬯”这里指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
四、“鬯”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梅花喜神谱 其五 大蕊八枝
[宋]宋伯仁
中尊严祀典,
鬯未祼而实。
将祼而实彝,
礼文知有秩。
祀典,祭祀大典。彝,指彝器,古代青铜器的统称,这里是宗庙祭祀用的礼器。秩,法理。本诗大意为:“中国尊重并郑重对待祭祀大典,鬯酒没有裸露但确实存在着,将要拿出来时,已经用彝器(卣)装好了。如此有礼,这是一种有秩序、有文化、有法度的表现。”
本诗作者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今浙江湖州人。善于诗画,为南宋江湖诗派中人。诗人通过记叙古时的祭祀大典的情况,以“鬯酒”“卣器”等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写出了古人对礼节的看重,同时发出赞同之情。
五、“鬯”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chàng
同音字:畅
部首:匕
结构:上下结构
关于“鬯”的读音,《唐韵》《集韵》《韵会》上标注为:“丑亮切,音怅。”因此,“鬯”读“chàng”,而不是xiōng或bǐ。
六、结语
时代变迁,文化传承一直在。古时有鬯酒,有卣器,如今酒类更是众多,装酒之物种类数不胜数,虽不祭祀天地,但天地依旧在我们心中。对于天地大道,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尊重法理,效法自然,在规则内行事,自然有好处。古时用“鬯”酒敬畏天地,今时敬重天地,自然“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