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看下这句话,不到七十字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词语,估计好多人一脸纳闷,“般若波罗蜜”什么意思,其中“般若”不读bān ruò,而且大部分人都容易读错,到底该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了解下。
一、“般若”的字形演变
先说“般”,最初的甲骨文字形中,它是“搬”的本字,整体形似一个碗和一把勺子叉子,意为用勺子把碗里的东西搬走,因此本义为“搬动、搬运”。金文时,本义消失,另加“手”造出“搬”字。到了小篆字体时,。而“般”左边演变成了“舟”,右边成了“殳”字。“殳”的象形为一只手持着一种竹制尖锐的名为殳的兵器,本义也指古代长兵器。后面逐步演变,简化,楷体字的“般”也就出现了。“若”字早期字形,像一位跪着的女人两手向上梳着头发,金文时变动不大。小篆时全变了,上部类似“艸”,下部多了“口”字。后面再次演化简化,最终成了“若”字。
二、“般若”怎么解释,“般若波罗蜜”何意?
“般若波罗蜜”的全称应该叫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指“智慧”,佛教认为这种智慧与凡间的聪明才智的智慧不一样,它一种超越一切,洞视彻听、明白了所有的一种无上智慧,因此取名为“般若”。“波罗”指彼岸,也就是生物最终能够到达的无上之地。“蜜”就是到达。“多”为语气词,表示“了”,可要可不要。整句话就是“到达彼岸的智慧”,或者说“用智慧到达彼岸”。到达彼岸的方法就是用般若,“般若”具体指什么呢,实际上《西游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用大乘佛法,不然为啥唐僧师徒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求取真经呢。
三、“般若”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
答僧慧文 其一
[北宋] 释晓荣
般若大神珠,分形万亿躯。
尘尘彰妙体,刹刹尽毗卢。
般若,指般若这种无上智慧。毗卢,毗卢佛,这里指佛光普照。全诗大意为:“般若智慧犹如一个庞大的神珠,分散开来能够形成万亿的身躯。每个细如尘埃的身躯都能够彰显绝妙的形体和非凡的智慧,刹那间仿佛都是毗卢佛,让整个天下都佛光普照。”本诗作者释晓荣,俗姓邓,北宋温州(今属浙江)人。这首诗是答疑诗,是为了回答僧慧文的一首诗,解释了什么是“般若”这种无上智慧。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般若”的具体形体和无上妙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充满了浓厚的禅意。
四、“般若”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bō rě
同音字:波 惹
部首:舟 艹
结构:左右 上下
“般若”,是梵语Prajna的音译,一般为“波若”、“钹若”、“钹罗若”等,意为辨别一切的终极智慧,也即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因此,“般若”它不读bān ruò,而是读成bō rě。
五、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思想的不同演化出了诸多派别,以至于古代常见的佛道儒一直流传至今。有意思的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扎根更久,历史上多次兴盛。这一方面得益于统治者的意图外,和佛教的思想意识和经书典籍有关。《金刚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就是明证,看似五个字,却解释了一切。当然这也与中国的汉字文化密不可分,任何思想文化在华夏都得到了包容,然后被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大舞台。身为华夏人,写汉字,说汉话,塑汉魂,一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