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心理学效应,教你低成本提高幸福感

发表于2024-06-04 12:11 538 次查看 6.6评分

“幸福是什么?”

大家都有自己的定义,在学术界,关于幸福的定义也很多。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把幸福形容为“对于快乐和意义的全然体验”,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一个幸福的人会充满目标地过自己的生活,并感知到更多的积极正性情绪。

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但幸福的整体感觉是共通的,都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满足、或积极的体验,是一种能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感觉。因此,幸福是有途径和方法可以去创造的。

很多时候,幸福其实就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下这四个心理学效应,就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1、二十分钟公园效应(重启自己与大自然的联结,多出去走走)

一项发表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研究表明——哪怕不做运动,在公园待上20分钟,人的状态也会变得更好。脑科学研究显示,身处自然环境2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皮质醇含量,减轻压力。现有的注意恢复理论、压力降低理论和知觉流畅性理论等都倾向于从恢复的视角进行解释,即:自然环境有助于受损的认知功能、心理症状等恢复到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自然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能力和关系是个体的三大基本需要,更是个体幸福的来源;而自然则可以通过对三种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因此,结束一天的辛劳后,不妨到附近公园走一走,转一转,或者候车间隙,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亦有治愈功效。

2、飞轮效应(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让自己快乐)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追求幸福也一样,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让自己幸福起来,有很多低成本却可提高幸福感的小事情,比如到户外走一走、做一次大扫除、用小本本写出不开心、每天记录自己的进步、给自己做一顿饭......

3、凡勃伦效应(与其等待幸运女神,不如主动提升)

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人们更愿意花更贵的价格,购买更加好的服务和享受。其实,这一理论在提升幸福感中也能体现。如果想要“更幸福”,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加“值得”,而自己的“身价”,有时候却并不是外界的物质赋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内修。

因此,从现在开始,主动提升个人修养,让自己拥有好口碑,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提升,从而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进一步提升幸福感。

4、皮格马列翁效应(营造让自己有幸福感的环境)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当人对一件事怀有很强的信念和期待,这件事往往就会朝着人相信的方向发展。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不论是来自自己还是他人,赞美、信任和期待都具有一种能量,能改变人的心态和行为。另外,将环境布置得更为“幸福”,有意地让自己处于能得到他人的赞美和肯定的环境,重复体验这种幸福感,可以有效地加强这种体验。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