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苏轼见友人妻子漂亮,感动之余写下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发表于2024-06-02 14:46 483 次查看 6.6评分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这是苏轼《定风波》中的千古名句,特别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千百年来不知抚慰了多少失意人的心。

那么,你知道这首词是怎么来的吗?背后又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贬,二十多位同僚好友被牵连。

在这些人中,苏轼的莫逆之交王巩是受责罚最重的,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朋友受此无辜连累,东坡非常内疚,感到特别对不起王巩,他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王巩遭遇堪悲,可谓祸不单行,令东坡不忍。

但王巩终是一个不凡之人,不凡之人亦有不凡之事。

他不为贬谪萦心,甚至安慰东坡,在和东坡的书信往来中大谈道家长生之术,说自己正在宾州修行;

不为自己的不平遭遇消沉颓废,而是刻苦攻读,著书立说,贬谪五年,写下《论语注》十卷,收获颇丰。

心放平,灵魂才会坦然和宁静。

心放宽,脚下的路则越走越宽。

罗大经《王定国赵德麟》记载:“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尤为坡所钦服。”

元丰九年(1086年),王巩奉旨北归,东坡设宴为好友接风洗尘,乍一相见,欢喜非常。

东坡发现归来的王巩,非但没有通常谪官那种落拓仓皇,还精神焕发红光满面,愈发从容豁达,大惊,追问缘由。

王巩笑了笑,叫出侍妾柔奴来为众宾客献歌。

柔奴身姿窈窕,面目清秀,蕙质兰心,她怀抱琵琶,转轴拨弦,轻启朱唇。

之前,东坡也曾见识过柔奴的才貌双全,如今觉得她的歌喉更为婉转,唇红齿白,妩媚动人。

东坡非常纳闷,难道宾州的水土果真养人?

王巩告诉苏轼,当年被贬出京,歌女出身的小妾柔奴,抛却富贵荣华,毅然随行。

在荒凉的宾州,王巩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柴米油盐,红袖添香,助其奋发。

几年来,多亏柔奴的陪伴,使他在南疆僻岭的宾州熬过寂寞艰苦的岁月。

听完王巩的陈述,东坡深深感慨两人的患难情深。

他试探地问旁边的柔奴:“岭南应是不好?”

柔奴浅浅地笑淡淡地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一语道破天机。

天机,不过就是以我心换你心而已。

柔奴,又名点酥娘。本是洛阳城中大户人家的女孩,小时候家境不错,娇生惯养,后来家道中落沦作歌女,幸被王巩收留。

没想到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如此胸怀大义,陪伴心爱的人流落天涯,无怨无忧,安之若素,东坡对柔奴大为赞赏,填词《定风波》一阕,赞美柔奴: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可以与相悦、相爱的人在一起,任何磨难都不足惧。

只需拥有一颗快乐知足的心,人生何处不适意?

这首《定风波》在当时很快风传,“点酥娘”柔奴在京城的名声大噪。

王巩与柔奴的宾州之恋成为佳话,被誉为坚贞爱情的古典诠释,被后人收进言情故事集《古今情海》,成为流芳百世的爱情经典。

苏轼作此词,固然是赞扬柔奴,又何尝不是在宣扬自己的人生哲学!

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面对人生,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对一切看得通,将一切看得淡。

与朋友外出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他翛然不觉,慢步徐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爬山欲至山顶休息,足力既乏,亭宇尚在树颠,心中一转念,何处不能歇息?“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记游松风亭》)。

初贬黄州,旁人为其担忧,他却“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原)不出仕而已”(《与赵晦之》);

再贬惠州,“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与程正辅》第十三);

三贬海南,仍一转念,“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别海南黎民表》)。

他甚至说过与柔奴极为相似一句话:“此心安处是菟裘(退休隐居之地)。”(《浣溪沙》)

可以说,苏轼正是因为有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才熬过了一生的漂泊岁月。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