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水稻亩产达1149公斤的记录,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发表于2024-06-02 12:03 575 次查看 6.6评分

可以说几乎每次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高产记录出来后都会被各大媒体放于网站的头条位置。然而在一个食物富足、可以肆意挥霍的年代,这样的新闻往往会被多数吃瓜群众视为过眼烟云。放置今日或许还不如谢娜生子的关注度高。

回望历史,我曾发生数次大饥荒,如果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来审视袁隆平院士杂交稻亩产达1149公斤的意义,那已经是在不经意之间在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这个高产记录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从水稻发展农业史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一高产记录是如何获得的。

一、双季稻的推广

建国初期,我国工农商各行业百废待兴。尤其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我国人力、物力都经历了巨大的消耗。相信冯小刚的电影《1942》不少人都看过,可谓是对那个年代我国饥荒的一个真实写照。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而言,首要的人物莫过于解决饥荒。此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如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推广两季稻种植,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品种没有任何增产改良的基础上,也可以使得粮食产量翻翻。而实际上,这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依照当时的情况,短短几年内初步解决了我国短期内的温饱问题。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饿死)。

二、矮化革命

水稻的矮化革命可以说是借鉴了小麦研究的一些成果。曾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小麦育种家诺曼为了改良小麦倒伏现象,20世纪中叶提出了矮化的设想,这一结果使得小麦在倒伏及抗病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产量也得以迅速的提高。而水稻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风吹即倒,产量根本无法保证。抗倒伏品种随后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当时的墨西哥、美国、菲律宾等国均开始实施。而我国也选育出了革命性的半矮杆折中品种,并综合了传统长杆水稻和矮杆水稻的优点。选育出了更为符合我国国情需求的矮化水稻品种。这一进步使得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不再感到那么迫切。但是,由于工业化程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于工业用途,我国对于口粮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三、杂交水稻研究计划

在此之前,国际上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还比较少,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实验。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做育种的朋友应该都明白,杂种优势对于单产的提升是显著的,对于国际上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袁隆平院士也没有停下步伐,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

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随后,杂交稻技术日益成熟、使得水稻产量再次取得翻翻的成绩。

在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研究项目,袁隆平出任首席责任专家;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

而目前超级杂交稻已经至第六期,1149公斤的记录也是是全国第六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试验田能实现亩产破吨,在普通地块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这种试验田可以说将超级杂交稻的潜力完全释放出来了。超级杂交稻是在水肥、病虫害防治等都做到了极致的条件下获得的成果,普通农田是绝对不具备的。但是超级杂交稻的出现谁都无法否认我们所掌握的相关技术,在中国粮食供应安全体系内所起体现的价值。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