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最经典的一首词,开篇便惊艳千年,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两宋时期,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她自成一体,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
李清照的词分为两个阶段,早年她的生活安定舒适,作品大都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南渡后,她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以及个人遭遇的种种不幸,让她的词作充满了凄凉、低沉,代表作品是《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是李清照最后一首千古名篇,也是她一生中的巅峰之作,也因此被人们牢牢记住。
那么,这首词为何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甚至达到了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的高度呢?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篇都在写自己的愁怀,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所以让人感受特别真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作起句便与众不同,通过十四个叠音字,来表现内心的凄凉孤苦,这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少见的。
自己四处寻觅,所见的却是一片冷清的景象。
悲戚之感充塞于天地之间,犹如乌云压顶,让人看不到半点希望。
词人借这十四个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处境。
当然,这七组叠词还具有极强的音乐感。
李清照不仅才情过人,在填词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而且精通音律,会作曲。所以她创作出来的词作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七组叠词,能让人感受到珠落玉盘的美,又让人仿佛听到一位满怀悲伤的女子在絮絮倾诉。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过着优渥的生活。她年轻时创作的词多写闺中生活;
出嫁之后,与夫君赵明诚情感甚笃,所作之词以表达相思之意为主。
后来,外敌人侵,北宋灭亡,夫君去世,李清照不得不南下逃亡,四处漂泊。
历经了人世间的沧桑,其心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只“寻寻觅觅”一句,就足见其内心的煎熬。
尚未开口,就让人感觉到了她内心弥漫的忧伤。
直到全词结束,那种浓浓的伤感还是没有散去,而是化为一首悲歌,令人断肠。
词人借音韵来传情,为作品定下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在词作的上半阙,词人借助各种叠词,通过音韵来传情,但心中的愁情并未言尽。
之后,她又将目光转向窗外,暂时忘记了内心的痛苦。她所看到的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并发出了“如今有谁堪摘”的疑问。
以前丈夫在时,他们二人吟诗谱曲,一同饮酒赏花。
到如今,只剩下她孤身一人,饱受凄风苦雨。
景依旧,人已非。
她本就满怀愁绪,对着这满地的残菊,心中悲凉更甚,手托着香腮,珠泪盈盈,只觉得无比悲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所见之景,其实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最佳写照。
当一个人深陷痛苦之中时,纵然目之所及皆是大自然中最寻常的景象,也会从中感受到刺骨的寒意。词人正是借着“满地残菊”来抒发内心的悲伤之情的。
在词人看来,此时的自己就如同这阶前的“残菊”,无人慰藉。
“如今”二字暗含问责之意,更多的是自怜与自伤。
她明白,过去的时光再怎么美好,也都已经逝去了,没有人可以使时光倒流。
在词作的结尾,词人以一个感叹句收束全词,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势渐渐加大,残菊伴着梧桐,黑夜伴着孤灯。
眼前的景象使得词人更加悲伤,令她不知该如何去形容和表达。
因此,她不再渲染,而是十分直接地感叹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单直接,却更令人回味无穷。
古往今来,以“愁思”为题材的诗词名句数不胜数,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愁”如“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是写愁绪之多,但至少还能够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而李清照的愁绪已经多到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了。
这种愁如阴云压顶,难以消除;又如窗外细雨,片刻不肯停歇。
词作的最后这一句咏叹如神来之笔,既起到了照应开篇、收束全词的作用,又强化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综观全词,可谓声声含泪,句句惊心,自然能令无数人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