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格式最严格的诗叫“律”。什么叫“律”呢?当时是纪律、规则。《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很有代表性的律诗。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天宝年间,李白被罢官免职,离开长安,途经金陵,游览名地凤凰台,看到天地永恒而时代变迁,感到家国衰败,自己也前途渺茫,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经典名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一开始气势就好大,在南京,传说山上来了三只凤凰,凤凰飞走以后,那个地方就被命名为凤凰台。
在这十四个字当中,李白的一贯规则已经出来了。
他用到了三个凤,两个凤凰,看似大犯忌讳,却丝毫没有重复的赘病,反而是构成了节奏上的高低起伏和音节的流转,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从内容上来说,凤凰出现代表祥瑞,王朝鼎盛;
凤凰离去代表王朝衰败,不得人心,而眼前正是“凤去台空”的景象,暗指朝廷昏庸,盛世不再。
“江自流”,指凤凰远逝,江水自流,诗人描写的是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往事如烟,唯有滔滔不绝、流淌着的江水亘古不变!
时代变迁、历史盛衰,无限的感慨都凝聚到了“空”和“自”这两个字上,一盛一衰,欲抑先扬,提纲挈领,一股悲凉之意油然而生,为此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转为凭吊历史,表达对历史兴亡变迁的感慨。
曾经指点江山、风华绝代的帝王,都已逝去,变成“古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那数不清的王朝以及宫殿都成为断壁残垣,甚至深埋地底,能够长存的只有大自然。
诗人拿“吴宫花草”和“幽径”对比,拿“晋代衣冠”和“古丘”对比,既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染力,又突出了对盛衰兴亡的感慨。
这两句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是对“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拓展了全诗的底蕴。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落”和“分”两个动词运用精妙,用来写山的突兀雄奇,写水的分流随地貌变化,将山水写得浪漫无比,山的阳刚之美与水的柔韧之美相得益彰,一静一动,妙不可言。
这两句诗写景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同时,越是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越是能反衬封建王朝之腐败与昏庸,揭示了永恒与更迭的区别。生不逢时之悲达到顶峰。
《登金陵凤凰台》中间四句都是融情于景,由虚到实,荒芜对壮美,更替对永恒,人生之短暂,国事之危急,报国之迫切,油然而生,令人感慨万千。然而,不论古今,又有多少人能懂!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解释了此诗基调悲怆的原因。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比,诗人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情感迸发。
“浮云蔽日”、“长安不见”暗指奸臣当道,帝王昏庸,国势衰败,而像自己这样才华横溢、满腔热情的有志之士却报国无门,心情无比沉痛。
“愁”字结合前面描述的朝代更替、凤去台空、浮云蔽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忧士忧己的复杂愁思。
忧而不能解,谓之愁;才而不能用,谓之悲。
一个“愁”字,意境高远,沉重沧桑。
反复诵读,感觉此诗犹如一首壮士的悲歌,犹见诗人抛笔泪下,有种屈子投江的悲怆与绝望,意旨尤为深远。
诗风豪放自由的李白,很少写格律严谨的律诗。
但是,心怀高远、感情强烈的李白,在漫游金陵、登凤凰台之时,情之所至,犹如呐喊,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字字精妙,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