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御用“消暑”圣地,山庄里面有一块牌匾,上面有康熙皇帝手书“避暑山庄”四个大字。
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块牌匾上“避暑山庄”的“避”字,里面多了一横。
很多人戏称为“天下第一错别字”,说它是“天下第一”,一是因为这个字的影响很大,二是皇帝写的。
那么,这个“错别字”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还是从避暑山庄的由来说起吧。
避暑山庄1.0版。科普一个冷知识,避暑山庄的主要功能不是度假,而是我们清朝帝王在夏天处理政务的地方。大家别不信,其实这是康熙帝那会儿就布下的一盘大棋,代号“和谐度假村”计划。
这还要从康熙帝那会儿的政治局势说起。
那时候清军入关时间还不算长,边境也远没有实现和平,蒙古、沙俄和许多割据势力都在北方虎视眈眈。
英明的康熙帝把眼光投向了北京和蒙古草原之间的军事要地热河,他一方面修建木兰围场,每年练兵狩猎秀肌肉,从而震慑蒙古,另一方面又利用热河地区四面环山、冬暖夏凉的特点,建造了热河行宫,也就是避暑山庄的1.0版,以便于交好各方。
作为避暑山庄的初代总设计师,康熙帝那叫一个用心良苦,简直称得上是一位“氛围大师”,他达成了一个神奇的目标:
不管你来自哪里,走进避暑山庄,人人都有归属感。
避暑山庄2.0版。乾隆时期,避暑山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继康熙时期的三十六景之后,又形成了乾隆命名的三十六景。
升级后的避暑山庄包含了宫殿、园林,还有寺庙群,占地达到564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颐和园或者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在满足玩乐需求的同时,乾隆帝也没忘记老祖宗建造避暑山庄的初衷,他把“和谐”的概念继续发扬光大,还展示了自己的创意。
比如,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就是乾隆御笔亲题,并且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书刻,象征着国家强盛、四海归一。
2.0版的避暑山庄,充分实现了乾隆帝“劳逸结合”的科学工作理念,随着皇帝在这里处理政务的时间大幅度增加,避暑山庄逐渐成为继皇宫之后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虽说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度假三连”主要是搞团建、办宴会、过寿诞,但很多重要的国家大事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完成的。
乾隆执政的许多高光时刻,例如平定准噶尔叛乱,招抚归顺的蒙古贵族,抚恤从沙俄东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等等,都有避暑山庄的见证。
原本复杂棘手的边疆事务,就这样在山庄的美景之下、在宾主尽欢的融洽氛围里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避暑山庄的隐藏彩蛋。避暑山庄的设计感和历史感都没得说。不过,这座处处都是高端范儿的皇家园林也有“调皮”的一面,它用一个隐藏彩蛋和后人打了一个神秘的哑谜。
某日,一名游客在游览避暑山庄时发现:避暑山庄门匾上的“避”字,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有人说了,这是康熙皇帝亲手题写的,难道皇上写错了?
还有人说,皇上饱读诗书,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我看这没准儿是个套路。
这里说到的“避”字多一横,正是避暑山庄的招牌游览特色之一,数百年来留下了许多有趣的猜想。
众所周知,康熙帝乃是一位著名学霸,他有非常扎实的汉字功底,笔误的可能性不大,加上避暑山庄又是外事接待的重要场所,如果门匾上出现错别字,显然也是不合常理的。
事实上,书法圈“避”字多一横的写法并不少见,可以算作“避”的异体字,大书法家欧阳询、赵孟頫都曾这么写。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韵味和美感,不单调,富于变化,追求完美。异体字成了书法艺术中青睐的对象。
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怏”应是“快”的异体字;这组字只是字形不同,其余完全相同。
书法讲究兴之所至,艺术性较强,因此出现异体字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避”字多加一横,严格来说不算错别字。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康熙帝是故意多写了一横,因为题字那段时间正值沙俄进犯边境,康熙帝是借此勉励自己不能逃避,给所有人加满正能量呢。
当然,一切都只是大家的猜测,真相如何已无法考证,这个古人透过避暑山庄跟今人开的小玩笑,也许就是历史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永远在追索,永远有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