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号“稼轩居士”,曾被称“词中之龙”,他不仅仅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词艺术风格多变,与此同时,他更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南犯,山河破碎,目睹这一切的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九议》,陈述攻守之策,却因与当政权力意见不合,退隐山居,最后抱憾病逝。
公元1181年,辛弃疾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从此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在此期间,他常常游览博山,虽然景色唯美,但眼看山河破碎,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愁绪满腔之下,题了这首名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本是辛弃疾的一首牢骚之作,却成了后世难以超越的经典。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賦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丑奴儿》,不仅没有辛弃疾在词中喜欢用的典故,而且也不用华丽的词句,完全用口语写出。
可是全词浑然一体,刚读完使人感到亲切而幽默,可细一想,却又使人尝到了说不出的苦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句中的“强”的意思是勉强,勉强说愁,是作者愁得不够深时的生硬之语。
“而今尝尽愁滋味”是“少年”到“而今”,从“不识愁”到“尝尽愁滋味”,这中间不知有多少辛酸滋味、千头万绪,都不知从何说起,只好“欲说还休”。
“天凉好个秋”看似可有可无的闲来之笔,实则写愁说恨不落俗套,别具一格。
李煜认为,“愁”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认为,“愁”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愁到极处不言愁,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看似突兀、含混,虽与前文无甚相关,却耐人寻味。
在反复吟咏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无尽深沉的愁绪。
整首词语言浅白通俗,却将“愁”表达得蕴藉深远,在平平淡淡中见真愁。
词人满怀愁绪不愿诉说,借天色秋凉道出个中意味,更让我们感受到这背后的一言难尽,其中的深意令人遐想。
辛弃疾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没有极力说明自己的愁绪有多深,却让读者能发挥想象自由品味其中的愁绪。
对“愁”的表达既自然真实,又含蓄而富有韵味,反而更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除了公式化的解读之外,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人性化的解读,比如有人就读出了生命的流逝和对青春的缅怀。
少年的时候,涉世未深,根本还没看清世界长什么样子,不知道未来会有怎样的风景。
但就是因为未知,所以才爱幻想,爱期待,总在那里描绘着自己认为的世界图景,遐想着自己在未来的模样。
对于愁的理解,同样也是如此,但凡经历一些细小的失落,就会想当然地觉得,这就是愁吧,还要浓墨重彩地郑重记下。
时过境迁,随着年岁的增长,真的身处于当初幻想的未来,却发现一切都和想象的大为不同。或许理想还在,壮志依旧,但已经无力实现了。
真正的愁,也经历过了一些,但当然也就不爱言说了。
因为言说之后,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失败,就要直面凄凉的现实,就得承认理想的落空,其实是因为自己已经不想去实现它们了。
“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潇洒的背后,隐藏了多少深切的不安。
此刻,再回过头去看年轻时候强说的新愁,或许会觉得太天真,或许也会笑话一下当年的自己,但真的不应该也不会嫌弃吧。
这样的文字有什么不好?那承载的是充满诗意的岁月,记录的是自己青春生命的痕迹。
对于人来说,青春总是一闪而逝,生活的奔波常常会使人忘记自己当初的模样,但这些文字却青春永驻,提醒着人们,自己也曾是个少年。
所以你看,这就是《丑奴儿》这首词的好处,它用最质朴的语言说出了很有美感的哲理,穿越千年,常读常新,我想,这就是它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