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的《道德经》会遇到这样一句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思是,谷神不会消亡,它就是万物的孕育者。这个产生万物的源头,就是天地的根儿——它连绵不绝地存在着,怎么用它都用不完。
但如果我们抛开意思不谈,单拿出来“牝”这个字,很多人是不是有点犯迷糊,拿不准它的读音?
有的人读chì,有的人读mǔ,其实都是不正确的。
那么,正确的读音是什么?“牝”这个字有什么来历,“牝鸡司晨”这个成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我们接着来说说汉字。
先明确读音:“牝”读作pìn。大家一定要记牢。
“牝”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雌性的鸟兽,和“牡”相对。
甲骨文的“牝”,左边是“牛”头的形状,右边是“ヒ”,是指事符号,表示与雌性相关。
在甲骨文中,表示雌性动物的文字,一般都有这个符号。
小篆的“牝”,左边还是“牛”,右边的形状和甲骨文中的刚好相反。
楷书的“牝”,字形和小篆相近,形成了现在所使用的写法。
现在,“牝”多引申为各种阴性的事物,如牝马、牝鸡等,很有点书卷气。
关于“牝”字,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牝鸡司晨”。
关于这个成语,我最早是在电视剧《甄嬛传》中知道的。在其第七十五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朝中大臣纷纷请求皇帝早立太子,有大臣请立弘历,有大臣请立甄嬛之子弘曕。
大臣张廷玉表示,如果立甄嬛之子,应请求皇帝先赐死甄嬛,免得将来甄嬛牝鸡司晨,如同武则天一般独自把持朝政。
看到这个词语时我很不理解,于是心中便有了疑问。
其实,该词出自《尚书牧哲》:“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汉代孔安国解释说:“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牝,鸟兽的雌性,牝鸡即母鸡,牝鸡司晨就是母鸡报晓。
古书中,“牝鸡司晨”有多种说法,比如“牝鸡司旦”、“牝鸡晨鸣”、“牝鸡牡鸣”等,还可简称为“牝晨”。
所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其喻指的含义都是一个,即女性掌权。
在中国历史上,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女性并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武则天,她当权的时代因此被称为“牝朝”。
然而,报晓本来是公鸡的事儿,牝鸡司晨在古人看来是阴阳倒置,将导致家破国亡,是很不吉利的。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说的就是母鸡清晨打鸣,家庭就要灭亡了。“索”在这里指“尽”。
因此,中国古代历来都对妇女掌权极为忌讳,视之为国家社会的灾难。
在《甄嬛传》里,张廷玉担心的就是在主少母壮的情况下,甄嬛会窃权乱政。
除了电视剧以外,我在古书中也找到了这个成语的痕迹。
《新唐书.长孙皇后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日:“牝鸡司展,家之穷也,可乎?”
意思是,长孙皇后和太宗在一起说话,太宗想听听皇后的意见,皇后推辞说,母鸡报晓,家就败了。这体现了长孙皇后是一代贤后。
当然,这个词语多用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现在男女平等,这种带有时代痕迹的词用得已经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