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茶诗,句句皆奇,道出人生的最高境界!

发表于2024-06-01 11:09 616 次查看 6.6评分

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茶诗,句句皆奇,道出人生的最高境界!

茶兴于唐,盛于宋。苏轼生活的北宋中晚期,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

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轼尤甚,他自谓平生饮酒、唱谱、下棋三不如人,却深得“茶中三昧”。

他熟谙种茶、评水、烹茶、品茶之法,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

他写过一百多首有关茶的诗词,其中五十多首是专门咏茶,其中《汲江煎茶》是苏轼咏茶的经典之作,历来被传诵不衰,后人对此多有评论,如杨万里称这首诗“句句皆奇,字字皆奇”。希望大家读这首诗时也能有独特的收获。

1097年,已是62岁的苏轼又遭贬谪,直贬到海南儋州。

渡海之后,苏轼给自己准备了棺材与坟墓,就当生还无望。

当年的海南岛“举无所有”,苏轼归纳为八无: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洗澡无浴室,更无书籍和笔墨纸张。

最要命的是“饮食百物艰难”,主食是白水煮山芋。

有一次,因台风原因面临断粮,东坡叫儿子苏过一起去山中采苍耳,他还引经据典,说《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写的就是此物,常吃可使人骨髓充盈。

苏轼在精神领域永远是富翁,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仍超然自得,不改其风度,所以,饮茶是必需的;不仅必需,还得讲究。

就是在此时,苏轼又写下了一首咏茶的千古名篇——《汲江煎茶》,全诗如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sháo)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茶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注:杓,通“勺”,舀东西的工具。

诗人说,活水且须伐薪烧炭来煮,山泉哗然而倾泻,碎玉一片。

月华如水,茶瘾上来,取瓢来,至山中泉水边,把水连同水中月一同舀进春瓮。

我简直要对老苏取水这一场景嫉妒了,不就是打点水吗,干吗连月亮也来凑兴?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多好的句子!

一瓢水一瓢月,春瓮里得贮了多少枚月儿呀?

与月一齐归入瓮的江水,一定更染了月的灵性,清凌凌活泛泛,甘淳无比。

瓮里水月贮满,又使小杓将江水舀了倒进瓶里,以备烹茶。

大瓢贮了月儿,小杓分了江水,也就是老苏能将此等闲情小事写得如此阔大捭阖吧?

李太白虽更有浪漫夸张,但总缺了些生活情趣,在这点上不如老苏远矣。

最后四句也很有意境:

在松涛阵阵里听沸水汩汩,先开始是水沸如鱼目,继而涌泉连珠,再听,已是腾波鼓浪。水好了,烹茶以享。

寂静山斋,茶具分列,茶让人告别了寒宵兀坐,品饮之,月华在手,香茗在手,红袖添香在侧,方才新汲的山泉也在侧,时光静好,皆柔媚如水。

这首诗将汲水、煎茶、饮茶的过程及其心境描述得极为细腻,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突出一个“静”字,可谓“奇茶妙墨俱香”。

这是一幅宁静清远的月夜临江烹茶图。

诗中的天上人间,明月清江,茶中雪乳,煎茶沸腾的水声,荒城悠远的长短更声,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体了。

南宋杨万里极欣赏此诗,称“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苏轼这哪里是饮茶,分明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超然自得的心境。

汲汲于世俗名利的人,是不可能相信人世间竟有如此高蹈境界的。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