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进庙大喊“秃驴何在”,老和尚4字机智回怼,成就千古绝对

发表于2024-06-01 10:31 717 次查看 6.6评分

一对好友很久没见,某天突然意外重逢,互相捅拳,骂:你这家伙,想死老子了;另一个骂:嘿,看你又长膘了,肥的像头猪啊……搂抱在一起哈哈直乐。

这种骂吗里充满了人情味,极富感染力,融入了无间的友情。特定场合下骂人是一种亲热、友好的举动,不骂反倒显得生分了。

骂人,看似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但骂人之道,要有学问、有人修养、有哲学、有艺术,骂人要骂得典雅,有风度,有幽默,还要不失风趣。

我看过最有趣的骂人当属苏东坡与佛印。

苏轼和佛印是一对欢喜冤家,佛印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钦佩他的风骨,于是赐给他“佛印禅师”这个称号。

佛印自幼诵读诸子百家,而且擅长作诗答对,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其禅法造诣也是非同寻常。

苏轼经常到寺庙与佛印交流佛法,两个人也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有一次,苏轼又来到佛印居住的寺庙,刚进门就扯着嗓子大喊“秃驴何在”。

只听佛印缓缓答道:东坡吃草……

你不是问秃驴何在吗?他正在东坡上吃草呢,这也是暗骂苏轼也是“一头驴”。

好友间的这种打趣,即使是千年之后读来,依然让人忍俊不禁。

佛印与东坡走动最密切的一段时光,就是苏东坡被贬黄州、佛印居庐山归宗寺时。

他们的住处隔江相望,一舟可渡,来往间留下了多少感慨。

此时的苏东坡近乎一无所有,前途无望,生活拮据。正因如此,他们的友谊才更显高洁,没有利益和名望的沾染。

有一次,苏轼挥毫题写了一首诗,命书童过江亲自交给当时镇江金山寺佛印禅师欣赏,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轼想向佛印禅师表达,他虽然是一位入世的追求功名利禄的文人,但自从认识佛教以后,对人世间的各种顺逆境可以淡然处之。

这诗的意境本是十分清高超脱,但以佛印禅师的慧眼看来,觉得苏轼依然俗气未了。

因此,佛印禅师看完苏轼派书童送来的诗句以后,写下了一个字装在信封里,并嘱咐书童将信亲手交给苏轼。

自从命书童将诗送给佛印禅师以后,苏轼心里一直在想,佛印禅师见到他的诗作,一定会有一番赞赏,但没有想到,佛印禅师不但没有赞赏他,反而在回信中写了一个“屁”字。

这让这位著名诗人大受打击,他气鼓鼓地乘船渡江到金山寺去与佛印禅师论理。

佛印禅师早就料到苏轼会找上门来辩论,所以预先早已离开寮房。

因此,当苏轼走进金山寺,到佛印禅师的住处敲门,无人应答,只见门上有一张佛印留给他的字条。

字条上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

这时,苏轼方才省悟到自己的定力修持,确实还未够功夫。

事实证明,自己真的谈不上如诗句上所说的“八风吹不动”——能对于外界的一切毁、誉、称、讥、苦、乐、利、衰等八风,皆能不动于心。

知己才能这么一针见血,不会虚情假意地奉承,因为知道不管怎么说,这个朋友都丢不了。

南宋时,人们开始传抄一本名为《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的书,落款是“苏东坡编撰”,所记皆为他与佛印的往复之语。

这书是否为苏东坡编撰已无可考证,但一定有他的心愿在里面,让友情得以流传。

每个人品读的过程,就是重现他与佛印舒云沐月的情怀。他们不在尘世了,但一直未曾走远。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