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发表于2024-06-01 10:25 631 次查看 6.6评分

苏轼、苏辙之间的兄弟情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正如《宋史·苏辙传》中说: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个人的互答之作。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都要给苏辙寄信赠诗,其中,有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我认为是苏轼诗中最难超越的一首。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弟弟的劝慰之作,同时也是写给千年后的我们的。

关于这首诗,其后的背景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苏辙与苏轼两兄弟曾一起赴京应试,路经渑池,他们一同夜宿在僧舍之中,题诗于壁,寺院里的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过他们。

到了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冬,苏轼任凤翔府签判,苏辙在郑州为苏轼送别。

他想到苏轼此行会路过渑池,想起几年前的渑池之行,不禁感慨万分,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分手回京。

苏轼途经渑池,此时,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已拆毁无存。

此番物非人非,苏轼想起苏辙的怀旧诗,想起自己漂流不定的人生,不由得几多感慨,纵笔挥洒,写下了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人生为何?

人生不过是一次无目的的旅行,像飞鸿一样飘忽无定。

所到之处,或许会如雪地上的孤鸿那样留下指爪痕,但一切转瞬即逝,不可久存,天地茫茫,孤鸿任意西东,难寻归宿。

因为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后四句则是对往事的回忆: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老僧的殷殷招待难以忘怀,慈眉善目的鲜活笑容仿佛就在眼前,可惜实实在在看到的却是安放其骨灰的新建佛塔。

“已死”是多么让人惆怅的事实,“新塔”又怎能不勾起人的无尽缅怀。

人生短暂,偶然驻足,倏忽而已,“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参悟不透才最为迷茫而痛苦!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他说,弟弟,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山路吗?

那年,我和你路过渑池西的崤山,颠颠簸簸地走着,不料,骑的马累死了,只好改骑驴子。

那时,路又长,人又乏,那驴子不停地叫着。当时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这首诗的尾联中是重温,有安慰,而“雪泥鸿爪”的微妙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无限怅惘,诉说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的人生,再一次告诉我们:

白云苍狗的世事变幻是不可逆转的,人生总是在动荡漂泊的路途中踽踽独行,于因缘和合而生出的诸多尘事,岂能长期驻足,安居一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为无住!

虽然记忆中有过往,只不过何需常驻,何必执着,这才是了悟之后的正确选择。

既然命运如此难测,那就不必去测,昂起头来向前看,一路高歌,“此心安处是吾乡”。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