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是广受种植户欢迎的一种杀菌剂,然而其使用技巧颇为关键。若使用不当,不仅难以治愈病害,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吡唑醚菌酯呢?
了解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
吡唑醚菌酯是国内使用量最大的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真菌体内线粒体的活动来实现防病效果。
它对农业生产中的叶斑病、炭疽病、霜霉病等多种真菌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然而,与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比,吡唑醚菌酯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其活性较低,治疗效果较慢。
尽管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但一旦作物发生病害,仅仅使用吡唑醚菌酯可能无法有效治愈病害,甚至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此,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许多农业专家都建议在作物没有病害时使用吡唑醚菌酯来预防病害,或者在病害初期发生时使用。
如果病害已经明显发生,那么就不建议再使用吡唑醚菌酯,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复配成分来防治病害。
使用吡唑醚菌酯这种杀菌剂,不仅可以减缓病害对药剂的抗性产生,还能有效治疗和保护作物。
因此,许多农业专家都倾向于在防治病害时与吡唑醚菌酯一起使用。那么,在使用吡唑醚菌酯时,与哪些其他药剂搭配效果更佳呢?
吡唑醚菌酯的五个黄金配方
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组合是一种通用的保护性配方,安全性高,适用于各种作物。将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吡唑结合在一起,对果树的斑点落叶、炭疽病等高等真菌有良好的效果。
建议实际使用时使用40%浓度的苯甲.吡唑醚菌酯进行2000倍稀释后喷雾。(这个配方主要用于保护作用)
氟环唑和戊唑醇结合吡唑醚菌酯,这种组合是一种治疗性的药剂。氟环唑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很高的活性,与戊唑醇搭配后对锈病、赤霉病、黑星病等高等真菌病害有特别好的效果。
使用后,作物叶片呈现出浓绿的状态,保护效果也非常显著。实际应用时,建议使用35%浓度的吡唑.氟环唑,按照1000到1500倍的稀释比例进行喷雾,效果会非常不错。
3. 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这个组合也是一种治疗方案,主要用于对抗低等真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霜霉病、晚疫病。建议使用32%的吡唑.氟吡菌胺40ml溶于一桶水,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氰霜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混合使用,是一种针对霜霉病高发作物的保护性方案。添加氰霜唑后,可以显著延长防治霜霉病的持效期。
例如,使用30%浓度的吡唑.氰霜唑,每750到1000倍稀释后喷雾,可以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建议在作物早期或发病初期使用这种配方,而不适宜在高发期使用。
喹啉铜和吡唑醚菌酯的组合属于特定治疗配方,添加有机铜杀菌剂喹啉酮后,不仅对细菌性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显著增强了对真菌性病害的治疗效果。
这种配方在黄瓜等蔬菜上广泛应用,既能保护又能治疗。建议使用35%浓度的吡唑.喹啉酮,稀释1500倍至2000倍后喷雾。
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吡唑醚菌酯的复配使用效果最佳。若单独使用,在雨水充沛的易发病年份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