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原因惹人心疼

发表于2024-05-28 17:31 602 次查看 6.6评分

孩子早教这事儿,其实真正的老师,就是咱们这些当爸妈的。咱们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者。

为啥只要妈妈在身边,孩子就变得不太听话呢?这其实很常见,可能是因为孩子觉得妈妈最亲近,最包容,所以在妈妈面前就更容易释放自己的天性,表现得更为真实和活泼。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孩子知道妈妈会包容他们,所以有时候会故意调皮捣蛋,试探妈妈的底线。所以,妈妈们在孩子面前也要保持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同时也保持和妈妈的良好关系。

很多宝妈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姥姥奶奶带孩子时,宝宝能自己坐在椅上吃饭,自己带的话,还得抱着喂,真是太忙了。

每次哄他睡觉都累得跟打仗一样,他总爱拖延还耍小脾气。但送回奶奶家后,奶奶说他每天9点半就自觉上床睡了,特别省心。

我记得在网上读到过一条评论,大意是:

婆婆说,我一上班宝宝挺乖的,但我一回家,宝宝就开始哭闹,不舒服。她还说这都是我给惯的。

俗话说,孩子一见到妈妈,没事也喜欢哭几声。妈妈在身边,孩子就有了撒娇的底气,偶尔哭哭,也许只是想吸引妈妈的注意呢。

为什么妈妈在时宝宝一个样,妈妈不在时又变成另一个样呢?这真的挺神奇的。妈妈在的时候,宝宝可能特别乖,特别听话,但妈妈一离开,宝宝就变得特别活泼,甚至有点调皮捣蛋。其实,这是因为宝宝对妈妈有着特别的依赖和信任。妈妈在时,宝宝感到安全和放松,所以表现得更乖巧。而妈妈不在时,宝宝可能会感到有些不安或焦虑,于是就会通过更活跃的方式来寻求关注和安慰。当然啦,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表现也会因性格和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理解和尊重宝宝的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妈妈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真的有啥问题呢?

第一,孩子在妈妈面前不太听话,可能是因为他们能感觉到妈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孩子成长过程中,母爱是不可或缺的情感支撑,给予他们温暖与关爱。

孩子觉得妈妈疼爱时,可能会做一些小动作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希望妈妈多关心多爱他一些。

孩子有时会调皮捣蛋、哭闹不停,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心怀恶意。其实,这只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在尝试与世界沟通。

第二,孩子可能在妈妈面前不太听话,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妈妈有一种特别的信任和依赖。孩子知道妈妈会包容自己,给自己安全感,所以有时会展现出更真实的一面。这种信任和依赖是母子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文: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压力巨大,渴望逃离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净土。周末,许多人选择去郊外的乡村,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的氛围。在那里,他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心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孩子眼里,妈妈就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最信赖的依靠。无论何时何地,妈妈都是他们的避风港,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当孩子心里不踏实或者有些担心时,他们可能就会在妈妈面前故意捣蛋,表现得不太听话。

人们喜欢这种行为,因为它能让他们觉得被重视和受到关心。

孩子的成长中,依赖和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构建他们安全感的关键基石。

第三,孩子可能在妈妈面前表现得不太听话,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妈妈有独特的期待和需要。

孩子眼里,妈妈就是完美无缺的存在,简直就是他们心中的超级英雄。

孩子有时对妈妈有所期待和要求,如果不满意,可能会通过调皮捣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并不是真的想惹妈妈生气,只是希望妈妈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期望和要求可能是孩子出于对妈妈的爱和尊敬,或者孩子对家庭和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它体现了孩子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积极向往。

那究竟该咋解决这事儿呢?

“妈妈在身边,孩子就容易调皮捣蛋”?

搞懂孩子心里怎么想,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情绪

孩子哭闹时,先问问他们为啥不开心,用同理心告诉他们,你理解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的情绪。

例如:

宝妈上完厕所后跟孩子说:

宝贝,你是不是因为看不到妈妈,心里特别慌,就哭着找妈妈呀?妈妈告诉你,如果妈妈也看不到你,也会超级担心,超级想你的。别担心,妈妈一直都在这里陪着你。

协助孩子建立遵守规矩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我们永远理解并接受他的情绪,不管他变成啥样,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宝贝。

咱们也得让孩子明白咱们的底线在哪儿,帮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规矩意识,这点挺关键的。

两岁的孩子开始迈入“探索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尝试新事物,也爱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这个阶段,家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自我察觉成长阶段”

他们逐渐意识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忽视或逃避,而是开始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这种转变让他们更加主动地行动起来,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认识到“我”的存在,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想总是听从爸妈的“命令”。

同时,他们也开始变得特别在意规则,常常故意跟规则对着干,总爱说“不”。

不,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和学习的场景中,它都是我们表达否定、拒绝或反驳的重要工具。当我们要拒绝别人的请求或建议时,可以简单地说“不”;当我们要表达对某个观点或行为的不赞同时,也可以用“不”来明确表态。因此,学会用“不”来表达自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备的一项技能。虽然有时候说“不”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尴尬,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不要害怕说“不”,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这个规定能不能调整下?这件事我能不能尝试一下?”是时候给孩子灌输点规矩意识了。

别玩插座,也别把小零件往嘴里塞,这些都很危险。要时刻注意安全,别做这些危险的事情。

玩游戏确实能助孩子调控情绪哦。在游戏中,孩子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体验不同的情感,并通过游戏中的角色和情境来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这样,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

利用游戏的乐趣,咱们可以辅助孩子更好地管理他们的情绪。这种方式既有趣又有效,能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会如何处理不同的情绪。

父母可以陪孩子玩些增进情感的小游戏,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的游戏方式,让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绪和需求,让沟通更加畅快无阻。

这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如何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要大胆表达爱意和鼓励,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多用正面的言辞,传递出你的赞美和认可,让对方更有自信和动力去做好事情。不要吝啬你的鼓励,让它成为你们关系中的一股暖流,让彼此更加亲近和信任。

爸妈可以用鼓励和肯定的话,还有实际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和关心。这样做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更有自信地成长。

多给孩子点正面鼓励和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做得很好。这样他们才会更有自信,更愿意去尝试新东西。

这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更安心,同时也满足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当然,我们得面对那些在孩子妈妈面前用各种小把戏来求关注的孩子。他们真是会“作妖”,总想着吸引妈妈的注意力。

我们要更有耐心点,多给些正面的、具体的鼓励。这样大家才能更有动力,一起努力做得更好!

别再生气或指责啦,试试拥抱和亲吻吧。这样孩子就知道,妈妈心里一直有他,他不需要故意来博取我们的注意。简单说,就是要多给孩子点温暖和爱意。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