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脑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家长不要错过

发表于2024-05-27 16:20 582 次查看 6.6评分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成绩好,那他就一定很聪明。但成绩好不一定就代表着孩子一定聪明,因为成绩好可能只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结果,而聪明并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

孩子记性好、懂得多、说得好,确实挺棒的。但真正决定孩子间差距的,并不是分数高低,而是能不能专心。

分数只是表面的成绩,但专注力却是支撑这些成绩的关键能力。想要好成绩,专注力得够强才行。

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会随着成长逐年增加,每年大概能延长2到5分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能保持专注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大脑有三次“智力飞跃”的机会,家长们可得抓紧,千万别错过了!

【一:第一个转折点】

3岁,可以说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专注力开始有所变化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0-3岁是宝宝脑神经细胞飞速增长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发展特别快,神经细胞数量在不断增加。

这个阶段,孩子发育的重点在于他们的三种基本本能:求生的本能、好奇学习的本能以及社交交友的本能。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

孩子刚出生不久,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什么都想尝试:看、听、摸,甚至什么都想放进嘴里尝尝。他对同龄的小朋友也充满了好奇心。

这一阶段,要是孩子对某件事不感兴趣,父母硬要他“学东西”,只会打乱他大脑成长的步调,给他加压力。

咱们得重点关注他的三种本能,还要想办法点燃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就这么简单,咱们得让他动起来,去发现更多新东西!

生存本能,就是我们的天性,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能够迅速反应,保护自己。这种本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掌握。它让我们在面临威胁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采取行动,避免受到伤害。所以,生存本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去。

父母要控制好情绪,别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发火。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要想孩子大脑发育好,得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专心成长,不用分心去担心害怕。

●求知本能

新手爸妈得知道,0-3岁孩子的成长规律可是关键哦。这阶段,孩子变化可大了,得好好了解才能跟上他们的步伐。

了解孩子的空间敏感期,你就能理解他为啥总爱扔玩具让你捡,也就不再为此生气了。

如果你了解孩子手的敏感期,你就不会因他想要摸插板、碰剪刀而恼怒,而是尽量保证他的活动范围没有危险物品。

敏感期的发展,会使孩子不断地想要探索、求知,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

当他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他的专注力,也就悄悄萌芽了。

●交友本能

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出门,让他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哪怕玩不到一块,也可以满足他的交友心理。

【二:第二个转折点】

7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第二个转折点。

孩子从3岁走到7岁,脑神经细胞数量会有所下降。

减少的那些神经细胞,是大脑觉得它们不常用,于是将其“修剪”掉了。

这就像人生中的许多道路,经常走的那几条会越来越顺畅,而那些少走的,久而久之就会荒废掉。

所以说,3-7岁,孩子重点接触什么,他将来就更偏好什么。也是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发挥才能的资质。

我其实不太赞同父母强迫孩子“死记硬背”。因为要是孩子觉得学习是个烦心事,以后可能真的就不爱学习了。

以兴趣为出发点,让孩子在绘本或书籍的世界里自然提升专注力,是个不错的方法。

【三:第三个转折点】

孩子大脑第三次“变聪明”的机会,在10岁。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会再一次修剪神经元细胞,直至他的神经网路跟我们大人接近。

4到10岁这段时间,咱得调整一下跟孩子的相处方式。不然,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就会发现他们变得特别敏感,稍不留神就会闹脾气,跟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似的。所以,早点改变相处模式,免得以后头疼。

咱们得少说点像“你必须”、“赶紧点”或者“听到了没”这样的命令式话语,不然孩子可能会特别反感,逆反心理就起来了。咱们得注意说话方式,别让孩子觉得咱们在强制他们。

孩子七岁后,大脑更爱“我独立”。别唠叨、别催,更别总教他怎么干。他更喜欢自己尝试,自己探索。少干涉,多鼓励,让他自由成长。

好多妈妈都抱怨,孩子学习总让她们头疼不已,感觉特别生气。

明明能写好的字,孩子非要写得歪歪扭扭。明明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非要拖到睡觉前。而且,你越说,他越故意这样做。

我们可能无意中用了一种沟通方式,让孩子失去了“想自己做”的意愿。

他可能本来挺想认真写的,但你一在旁边唠叨“你得好好写啊”、“快点做作业吧”,他立马就觉得没意思了——我就不听你的,我就得按自己的想法来。

作为爸妈,我们得学会“好好说话”这门技巧。

专注力的核心,其实就是情绪调控的能力。情绪稳定,人就能更集中精神,专注力也就更强了。

孩子情绪好,自然啥都愿意干。心里乐意了,做事就能更专心,也就更能做好啦。

这时候,我们可以向孩子寻求帮助,把问题抛给他,让他觉得有力量感,自己做出选择。这样,他会更乐意配合。

比如把“快点做作业,不要拖到睡觉还没做完”替换成:“妈妈担心如果你现在不做,就会拖到睡觉前,可我们要按时熄灯怎么办?”

要不你试试这样写:“你的字写得挺有特点的,每个字都方方正正的。不过妈妈觉得,你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让其他字也这么好看。加油哦!”

在这一阶段,咱们得把心思放在提升孩子“自己动手”和“搞定事情”的本事上。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独立,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孩子既能“自己做”,又能感受到“做好”的喜悦,那他的神经细胞网络就会迅速扩展,逐渐达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