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害,是玉米种植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且无法避免的问题。
当刚播种的玉米开始发芽时,成千上万的害鸟便会群体出动,针对幼苗进行攻击,偷食玉米种子,导致玉米的出苗率显著下降。
面对突然出现的、如海一般的害鸟群,这些肆无忌惮的害鸟对嫩苗造成严重破坏,普通的基层农业生产者对此只能望而叹息。
这种鸟群的攻击严重威胁到植株的正常成长,轻则导致植株缺失,需要及时检查并补植,耗费大量精力;重则导致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经济效益大受影响。
为了减少鸟害的威胁,必须清晰地了解鸟害的特征,掌握防治原则和方法,深入学习并熟练运用这些原则,才能有效应对鸟害。
灾害特征从春播到秋收,玉米在种子到穗棒的成长过程中,鸟害一直紧随其后,显示出多种灾害特征。
鸟类的双重性质。事实上,多数鸟类具有双重性质,既可以捕食害虫,有益于农作物,也可能偷食作物的种子和茎叶,成为害鸟,无法简单分类。
在森林地区,鸟类可以捕食大量害虫,但在玉米田中,则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害,即使是益鸟,在饥饿时也会啄食玉米植株。
危害过程的复杂性。对玉米植株生长造成压力的鸟类种类繁多,包括鸦科、雀科及文鸟科,特别是数量庞大的麻雀群。
这些鸟类的危害不仅限于破坏玉米植株、影响其生长发育,还可能成为病虫害传播的媒介,形成潜在的威胁。
危害的阶段性。鸟害并不是贯穿玉米整个生长周期,而是集中在播种出苗期和灌浆期,经常将植株啃得支离破碎,导致收成无果。
在播种期,刚将种子播入土壤,便有成群的鸟雀涌到田间刨食,还会啃食嫩叶,导致缺种漏苗,植株器官受损;
在灌浆期,此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玉米嫩粒积累干物质,而鸟雀们伺机而动,在无人看管时窃取籽粒,导致玉米粒减少。
经济损失的高昂。鸟类虽然体型小,给人感觉似乎无害,但是众多小鸟聚集起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们的行为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原则虽然鸟类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但在防治时必须慎重,不可随意捕杀,需尊重鸟类的生存权,这主要是因为:
鸟类有助于保护作物。在玉米种植中,最头疼的问题是虫害,如玉米蓟马、玉米螟和粘虫等,防治困难,药物使用不当易产生抗药性及药害。
鸟类最喜欢的食物是害虫,其次才是植物的籽粒和茎叶,以麻雀为例,它们一年中有11个月的时间在捕食昆虫,仅1个月时间因缺粮而损害玉米生产。
维持生态平衡。野生鸟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意捕杀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在对待鸟害时,需辩证看待,充分认识到鸟类的生态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使物能尽其用,鸟能尽其美,发挥出它们深层的潜在价值。
此外,根据国内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指出不能随意捕捉野生鸟类,违反规定需承担相应责任,轻则经济处罚,重则可能面临监禁。
因此,防治玉米鸟害的原则应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开展监测预警,以不造成伤害为前提,采取物理、声学和光学等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防治措施目前,国内针对鸟害的防治措施已相当全面,需采用综合防治策略,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案。
设置防鸟网。防鸟网可以在网上订购,使用寿命为2-3年,安装时需注意鸟类的活动方向并加强关键区域的防护,从而有效阻止害鸟侵扰植株。
缺点是需定期检查玉米植株的成长状况,调整网的高度以适应植株的生长,且如果面积过大,人力物力成本较高。
声学驱鸟。这是指使用能发出较大声响的驱鸟器来震慑鸟类,使害鸟群体感到紧张和恐慌,从而逃离,达到驱赶的效果。
驱鸟器可以在线购买,声音选择可以是鞭炮声或鸟类天敌的叫声,需不定期间断性播放,防止害鸟适应。
视觉驱鸟。通过在玉米田设置稻草人,模仿人的动作,身上悬挂的废旧玻璃瓶在风中相撞发出声响,具有震慑作用;
通过放置猛禽的图片或风筝,混淆害鸟的视觉,使其迷惑;通过悬挂能闪光和发出响声的彩带,部分彩带还散发特殊的驱鸟味道,使驱赶效果加倍。
药剂驱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驱鸟剂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更大的份额,可以在网上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驱鸟剂,通过喷雾或悬挂在田间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驱鸟剂主要含有香精,能让鸟类感到不适,从而远离田间,对玉米植株和人畜均无害,使用时注意遵守安全规范。
人工驱鸟。如果玉米种植面积不大,可以通过人工或牲畜驱赶鸟类,选择早晨、中午和黄昏等鸟害最严重的时间段,定期进行2-3次驱赶。
最后,玉米种植过程中,绝不能轻视鸟害的防治,必须高度重视预防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遏制鸟害的蔓延,从而防患未然,避免灾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