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带壳播种开始盛行,真的能高产吗?和脱壳播种比有什么优势?

发表于2024-05-25 10:41 538 次查看 6.6评分

花生,又名落花生、地豆,起源于南美洲,16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南方。

因其营养价值高,使用范围广,可加工成多种食品,价格合理,广受消费者喜爱,已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然而,在花生种植行业的发展中,由于知识的局限,某些地区的种植技术仍较为落后,影响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在中国北部的花生种植区,由于春季干旱、降水少、土壤湿度低,对于花生的适时种植造成了较大挑战。

采用带壳播种技术可以缓解这些问题,显著增强植株的抗逆性,使花生生长更加健康和产量更高。

技术优点

带壳播种,与脱壳播种相比,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应用范围有限,能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减少水肥使用、防止虫害。

减少劳动成本。以前种植花生,通常需人工去壳,费时费力,而带壳播种无需这一过程,种植效率更高。

若采用机械去壳,因为荚壳厚薄不一,可能损害种子,影响种子的抗逆性和出苗速度,导致出苗率降低。

减少水肥投入。随着时间推移,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荚壳分解成养分,逐步转化为花生所需的营养,促进植株生长。

而且,带壳播种的花生种植时间较早,田间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壤湿度适宜,可以减少额外的浇水需求。

抵抗虫害。花生田常见虫害种类繁多,如蛴螬、金针虫、花蚜虫、蝼蛄和地老虎等,它们通常在苗期损害根系,导致植株缺失。

带壳播种的花生,其荚壳坚硬且木质化,不易破裂,可以保护种子免受害虫侵扰,同时为幼苗提供养分。

提高经济效益。带壳播种的花生,其开花结实的均匀性高,可以增加果实数量,提高果实的饱满度,得到消费者的更多认可,提升种植的经济效益。

种植技术

无论是带壳播种还是脱壳播种,都需重视播前的土壤和种子选择,播后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除草管理以及收获管理,不可忽视日常管理。

选种选土。选择带壳播种方法时,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早熟品种,选取体型饱满、无虫害和病害的果实。

花生对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选择时最好选用肥力高、排水灌溉条件好、土质疏松的土壤。

科学施肥。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科学施肥可以培养土壤肥力,同时控制成本,施肥应遵循以下原则:

应以农家肥为主,辅以化肥;花生根系在开花结实前吸肥能力强,应足量施基肥,根据苗情适时追肥。

除草管理。田间杂草与花生争夺水肥和空间,阻碍植株生长,可能导致减产和降质。

应加强日常的除草管理,有效利用化学除草措施,控制马唐、狗尾草、莎草等草害,安全正确使用除草剂,提高除草效率。

收获管理。带壳播种的花生成熟期比脱壳播种早1至2周,应在植株呈衰老状态时收获,即中下部叶片发黄脱落,生长点停滞时收获。

过早收获,果实不饱满,产量和油含量低;收获过晚,果实成熟度过高,容易自然脱落,收获费时费力。

注意事项

要想通过带壳播种花生实现优质高产,掌握基本种植技术是基础,还需要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完善种植管理过程。

应适当提前播种。带壳花生适应性强,出苗周期长,提前20至30天播种,可以促进植株生长,为后续作物播种留出更多时间,实现早播早收。

播种过晚,土壤湿度差,植株出苗率低,在干旱情况下需造墒播种,适当浅播,播种深度控制在3至5厘米,播种后避免漫灌,防止出现缺苗和烂种。

种子需处理。花生播种至土壤中,只有在壳被分解后,水分和养分才能被植株利用,由于外壳坚硬,常见萌芽失败。

因此,需在播种前晒种2至3天,将单仁果捏口,双仁果拆为单仁果,然后用40度的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沥干水分,即可播种。

需在播种后进行镇压。播种完花生后,覆土并轻踩,使种子与土壤接触更紧密,有利于幼苗的出土和侧枝生长。

如果不进行镇压,花生出苗可能将壳带至土面,还可能夹住叶片,导致出现弱苗和畸形苗,需人工除去,浪费人力资源。

农家肥必须腐熟。使用农家肥时,必须确保其已充分腐熟,未腐熟的农家肥含有病菌和虫卵,可能引发病虫害,而且腐熟的农家肥是一个放热过程,可能导致幼苗被污染和烧苗。

应增加密度。根据种植经验,早期带壳播种的花生植株较壮实,中期生长稳定,倒伏的概率小,可以适当增加田间植株的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因此,尽管带壳播种花生的优势明显,能促进全苗壮苗,提前上市时间,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赢。

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一过程仍有较大的风险,应先进行小规模试点,总结种植经验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以避免种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