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发疯”是怎样造成的?如何进行防治以解决问题?

发表于2024-05-25 10:10 462 次查看 6.6评分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的枣树种植历史已有数千年,是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果树。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枣仍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这既是因为枣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在我国广泛种植,也是因为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以补益身体,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提升收入水平。

然而,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枣疯病广泛流行,成为祸害,导致枣树产量下降,限制了枣树产业的发展。

为了预防和控制枣疯病,减少枣疯病对枣树产业的影响,以下将结合实际经验,介绍枣疯病的表现、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发病表现

枣树发疯是一种常见病害,别名为公枣树、小叶病,危害极大,被誉为枣树的癌症,短期内产量缓慢下降,长期可能导致不结果,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当枣树患上枣疯病时,枝条、叶片、花朵和植株都与正常的枣树有显著差异:

枝条病变为丛枝。枣树的枝条分为发育枝、结果基枝、结果母枝、结果枝四种,患上枣疯病的枣枝上的叶片小而细,细弱的枝条从叶腋生长出来,形成丛枝。

叶片病变为黄化。在五六月期间,病枝上的叶片首先呈现翠绿色,与正常的枣叶明显不同,花期过后,叶片开始黄化。

花返祖为叶。在正常情况下,花朵授粉后会结果,但是病树上的花朵会返祖变为叶片。即便坐果成功,果实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口感松软,食用价值低。

植株逐渐死亡。枣疯病最初出现在枝条上,随后病害逐渐扩散至整株,导致根部腐烂,无法吸收营养,小树可能在1-2年内死亡,大树在3-4年内逐渐枯萎死亡。

发病原因

枣疯病是枣树的克星,实践显示,引起枣疯病的原因有四个:

昆虫为祸,叶蝉是主要元凶。枣疯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昆虫,其中叶蝉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

每年腊月,菱纹叶蝉在枣园周围的松树和柏树上越冬,春季回暖后,叶蝉返回枣树,吸取枣树的树液同时将病原体传播至枣树上。

嫁接惹事,传播病原。枣树种植中,嫁接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接换优,但是基层生产者嫁接经验不足,容易将正常枣树嫁接成疯枣树。

如果嫁接过程中使用的接穗已感染枣疯病,嫁接到砧木时就可能引发病害,树龄越小,发病越快。

管理落后,气候变暖。枣园的管理虽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入的管理技巧,包括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除草、花果管理及树体管理等,都需专业技术支持。管理不善会使枣树长势弱,病虫害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温度升高,叶蝉的越冬成活率提高,数量显著增加,加剧了枣疯病的传播。

根蘖染病,选苗错误。枣树一旦感染枣疯病,其根蘖也会携带病原体。若在选苗时错误地选择了带病的根蘖苗,则易导致病害发生。

除此之外,还发现果园管理越是粗放,土质越黏重,松柏树越多,枣疯病爆发的概率越高。特别是那些连年无人看管的荒废枣园,由于树势弱,抗逆能力差,这些因素都会加速病害的传播,一旦遇到枣疯病,几乎是毁灭性的。

防治措施枣树一旦出现枣疯病,不可心软,该剪则剪,该挖则挖,轻症可适当观察,重症建议迅速挖除,以防止损失扩大,保护果园,防治措施包括:

选择抗病品种。各种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抵抗能力不同,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相关科研人员应加强抗病品种的培育工作。

加强果园管理。定期清除果园内的杂草,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枣树的预防能力。遇到水旱灾害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排水灌溉,增强树势,提升枣树的抗病能力。

避免果园靠近松树和柏树。在选择种植果园的地块时,应避开叶蝉的聚集地——松树和柏树园,以切断昆虫传播的途径。同时,在果园内喷施农药,灭除叶蝉等传播源。

避免嫁接病枝。在进行枣树嫁接时,不能引狼入室,应提前进行调查,避免选择病枝,坚持在未感染枣疯病的枣园采集嫁接的穗和芽,选择健康无病原体的枣树进行嫁接繁殖。

及时摘除病枝。一旦枣树感染枣疯病,病原还未扩散至整株,应及时摘除病枝,原则是病小摘大,即摘除小病枝的主干枝,以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假如摘除病枝后,枣树仍有病态表现,或者疯枝超过树体的三分之一,应连根拔起,并及时处理挖除的病株,避免其成为新的传染源。

总的来看,一旦枣树出现枣疯病,防治难度极大,基本上意味着枣树的生命即将结束,如果不及时挖除,可能会危及整个果园。

因此,应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日常管理,提升枣树的抗逆能力,同时要避免使用病枝进行嫁接,高度重视灭除叶蝉的措施。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