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单跃,尚未能行十步。即便是跑得再快的马匹,仅仅依靠勇猛的一跳,也只得局限于方寸之地。
同理,再强力的药剂,仅凭随手的喷洒,面对田间的杂草灾害,亦只能无力回天,失去应对之势。
野麦草,又称节节麦或野生燕麦,正依靠其强大的繁殖与适应力,霸占生长空间,夺取营养,传播疾病与虫害。
面临此种情形,若不能实施迅速而有效的对策,任由杂草扩散,轻则减产百分之二十,重则减产百分之三十,更为恐怖的是,一旦草籽散布田中,灾害难以根绝。
因此,要充分理解此类杂草泛滥的根源,制定稳妥的防治计划,清楚控制过程中的要点,防治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显著增强效果。
草害特征野麦子默默无闻,凭借其坚韧的生命力,在田间隐匿,一旦光热条件合适,便会疯狂扩散繁殖,排挤田中其他植物。
使用未经严格检查的种麦,收割机横跨地区收割,手动拔除不彻底,甚至田沟渠道内残留的种籽,均可导致野麦子泛滥成灾。
由于麦田种子播种困难,草苗与麦苗均细小不明显,肉眼难以分辨,待至可辨识时节,事已迫在眉睫,只能选择手工拔除或使用除草剂。
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正常野麦子高可达15-30厘米,叶片长达5-10厘米,密集的野麦子减弱了麦田的透光与通风,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及效率。
倒伏问题加剧。野麦子植株高大挺直,高出小麦植株,茎秆脆弱,遭遇恶劣天气如疾风暴雨,即出现倒伏,压倒小麦植株,增加倒伏风险。
水肥短缺问题。不论水或肥,田间存量均有限,田间植株数量越多(包括麦子与杂草植株),单位面积得到的水肥就越少,反之亦然。
需知,野麦子的害处不止于此,更深层次的是田间生态环境的改变,这改变了小麦植株的抗逆能力,抗逆性下降,病菌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预防病虫害的成本也会成倍上升。
防治技术田间杂草的防治,需坚持以预防为主,要明白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将草害消除于萌芽阶段,确保作物能获得宽敞的生长空间。
选用恰当的除草剂。除草剂的选用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药剂适应不同类型的杂草,需要根据地理环境和草种来选用。
防治野麦子可选择的除草剂包括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或啶磺草胺等,具体选择哪种药剂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确定用药时期。除草剂的效果是有限的,植株越幼小,抗药性越弱,除草效果越好;反之,植株越高大,抗药性越强,除草效果越差,必须尽早、尽弱、尽快除。
野麦子的理想喷施期是种植后15至25天内,当杂草发芽且叶片生长至2至4片,即在10月至11月末,此时杂草幼嫩,是除草的关键时期。
选择喷药时间。遇到极端天气不应喷施药剂,如寒潮、霜冻或大风天气,药液易飘散,可能波及到周边敏感作物,导致药害。
喷药应选择无风、无雨雪的晴朗天气,并且在未来3至4天内不降温,日间温度应超过5°C,最佳喷药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4点,这样能最大化药剂的利用率。
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在购买药剂后,首先应阅读使用说明,按照说明书灵活操作,务必注意药剂的浓度,避免漏喷或误喷。
例如使用甲基二磺隆时,应先在喷雾器中加入30%的清水,再倒入药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足够的水量,最后添加适当的助剂,进行全田喷施。
注意事项在使用药剂过程中,必须遵循规范操作,坚决避免药剂的滥用和误用,这会引起药害,威胁作物的正常生长。
控制田间水量是关键。喷药前两天,避免大规模灌溉,如遇暴雨导致田间积水过多,应先排干田间水分再进行喷药。如果施药后出现降雨,应根据药效情况安排补喷。
其中的原因包括:药剂浓度直接影响药效,田间积水会稀释药剂,导致田间药剂浓度降低,减弱除草效果;
同时,积水也会淹没根系,导致植株根系无法正常呼吸,营养物质输送受阻,降低植株对除草剂毒性和药害的排解能力。
要根据苗情决定是否喷药。除草剂的使用需要观察苗情,不适宜在病苗或弱苗上施用,晚播、病虫害、缺水失肥的情况都会导致作物抗逆性差,易受药害。
如果遇到苗情不佳但需要迅速解决草害问题,应采取人工拔除方法。当野麦子达到适合高度时,应分批次拔除,拔除后集中深埋烧毁,控制病害源,彻底根除问题。
正确混用除草剂也非常重要。混用除草剂可以扩大杀草范围,更有效解决田间多种杂草问题。但必须正确操作,混用前应咨询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注意过程中是否有沉淀物、絮状物或药液分层漂浮等问题,这些现象表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存在降低药效的风险。
最后需要明白,除草剂具有双面性,喷施后相关植株可能出现枯黄或蹲苗现象,这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后会恢复生长,如有担心可咨询农技人员。
喷施药剂后,野麦子的灭除是一个过程,一般情况下,1周内叶片会开始枯萎衰败,2周至4周内植株可被彻底灭除,如果遇到持续低温环境,药效发挥会受阻,整个过程可能会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