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2毛钱一斤的剥皮鱼,一网可以捞十万斤,为何涨到了几十块

发表于2024-05-24 10:44 519 次查看 6.6评分

记忆中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丰盛海鲜的机会并不多,而剥皮鱼无疑是那些难得的美味之一。

绿鳍马面鲀,这种鱼在不同地区拥有多样的别称。

在川渝地区,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耗儿鱼;而在大湾区,它被昵称为剥皮牛。

潮汕地区的居民则习惯叫它迪仔鱼;上海及闽浙地区的人们则将其称为橡皮鱼;在北方,它又被称作皮匠鱼。

这些多样的名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曾向我分享: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每当初冬季节过去,他们便会驾驶一艘拥有600马力的双拖渔船,在海峡区域进行捕鱼作业。

在夜幕降临时,剥皮鱼群聚于水域的中上层,渔民们便趁此时机下网捕捞。

白日则用于整理渔网和分类鱼获。

那时候,剥皮鱼数量极为丰富,有时仅需拖网一两小时,便能轻松捕获达十几万斤的鱼,仿佛喝水般简单。

商贩们驾驶着宽敞的货车,满载着鱼儿巡游销售,每斤仅需两毛钱。

家庭们常常大量采购,一次性购买足够装满一大盆,带回家中慢炖享用。

在光阴流转的岁月里,浙江慈溪(现今的慈溪市)每周的鱼销量达到数十吨之多。

得益于剥皮鱼惊人的繁殖效率,我们能够拥有丰富的鱼获供应。

雌性剥皮鱼一旦性成熟,便能多次产卵,每次能够产下高达数十万枚卵子,且这些卵子的孵化成功率介于60%至80%之间。

只要环境条件允许,剥皮鱼繁衍后代的能力堪称源源不断。

幸亏有这些剥皮鱼,在物资稀缺的岁月中,人们得以品尝到鲜美的鱼肉,补充所需的蛋白质,享受一顿美味的佳肴。

网友怀念地分享:童年时,家中的长辈总能用简朴的烹饪技巧,将普通的剥皮鱼变成一道道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这样的场景,想必也曾出现在我们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

每个人的口味独特,就如同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剥皮鱼虽然美味,但其准备过程涉及去头和剥皮,较为繁琐,且不乏对其过敏的食客。因此,并非人人都对其情有独钟。

80年代剥皮鱼曾经泛滥成灾,如今却成为稀罕物。

偶尔在超市的冷柜中瞥见其踪影,其价格已惊人地飙升至四十余元。

曾经被视为平凡的鱼类,如何逐渐转变成了备受追捧的高档海鲜呢?

八十年代,沿海地区广泛采用浮筏养殖技术培育了大量的海虹(青口)。由于海虹正是剥皮鱼偏爱的食物,这一现象有效促进了剥皮鱼数量的增长。

随着养殖户们纷纷转向吊笼养殖方式,剥皮鱼的数量急剧减少,其稀缺性使得其市场价值随之显著提升。

电视节目《人生一串》的第二季或许将揭示全新的见解。

炭火精心烤制的巴掌大耗儿鱼(剥皮鱼),外皮焦脆内肉鲜嫩,淋上香辣诱人的油辣子,撒上新鲜葱花和金黄酥脆的炸黄豆,单是一瞥便令人食欲大增。

急不可耐地挟起一片鱼肉,轻咬一口,那雪白细嫩的鱼肉立刻释放出满满的汁水,与油辣子的刺激麻辣、葱花的淡雅清新以及黄豆的浓郁香气融为一体。

这种麻辣与鲜香的完美交融,在味蕾间引发一场味觉的盛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款“炭烤耗儿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极佳地搭配米饭,堪称“非常完美”。

在交易市场中,价格总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如今,剥皮鱼的价格已飙升至高档海鲜的水平,归根结底,这是由于鱼的供应不足而食客需求旺盛所致。

令人意外的是,剥皮鱼这一儿时记忆中的美味,正如许多童年的事物一般,逐渐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变得遥不可及。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