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枯白穗如何应对?掌握发病规律,四大防治措施助力丰收

发表于2024-05-24 10:28 460 次查看 6.6评分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夏收粮食作物,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防治的病害较多,其中让农民最为头疼的是赤霉病。

赤霉病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还会对人畜造成中毒危害,引起恶心、呕吐、眩晕、腹疼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安全。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等,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

这种病害在小麦扬花期遇到低温降雨天气时容易发生,病菌会迅速侵染,导致田间大量枯穗、白穗的出现。

如果不及时防治,一般年份可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更可达50~60%,甚至导致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呢?接下来,我们将从病害田间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

一、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

小麦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都容易受到赤霉病菌的侵害,导致幼苗枯萎、茎基部腐烂、秆腐或穗腐等症状。其中,穗腐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病害,造成的损失也是最大的。

1、苗枯症状表现为幼苗出土前后,幼芽和根部变为褐色并枯死。

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枯死的苗上可能会出现粉红色的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2、小麦茎基腐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可能在小麦生长的任何阶段发生。

最初症状表现为茎基部颜色由绿色变为褐色并开始腐烂,严重时会导致整株小麦死亡。

3、秆腐症状通常在稻谷的穗下第一、二节出现。

初期病情表现为剑叶叶鞘上出现淡褐色斑点,随后扩展到节部。

受感染的部位常常覆盖着一层红色霉层,严重时可能导致无法正常抽穗。

4、穗腐症状表现为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并蔓延到临近小穗,导致病小穗枯黄。

在潮湿气候下,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可能长出粉红色霉状物形成霉层;而在干燥气候下,病部和病部以上小穗会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

发病早的小穗不能灌浆结实,发病晚的麦粒则细小皱缩,粒重下降。

后期病部可产生蓝黑色小颗粒,病穗上还会产生紫黑色小颗粒。

整穗发病严重时,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

1、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串珠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等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其中禾谷镰孢是主要病原菌。

这些病菌主要通过菌丝体或子囊壳在土壤表面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植物残体和带病种子上越夏、越冬。

2、菌种播种后,病菌可直接引起麦苗发病。

病菌在适宜条件下形成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小麦植株上,经过5~6天的潜育期后表现出病症,导致茎基腐、秆腐或穗腐。

随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通过风、雨等媒介传播,继续危害麦穗,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小麦赤霉病发病条件

1、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春季平均气温超过7℃,连续阴雨3~5天,土壤含水量超过50%时,越冬菌源就会产生子囊孢壳。

一旦气温超过12℃,子囊孢子就会形成,并在潮湿条件下散落到小麦花药上引发病害。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气温高于15℃,且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病菌将大量繁殖,导致病害严重。

若阴雨天数超过10天,将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大规模流行。

2、近年来,虽然各地培育和推广了许多新品种,但仍未找到免疫和高抗品种。

在生产中,一些种植户过于追求高产,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忽略了抗病耐病品种的更新。

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赤霉病害的流行。

3、管理不当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小麦种植在低洼地块,而且田间的排水工程不良,导致雨水积聚无法及时排除。

这样的地块湿度高,容易滋生病菌,一旦遇到病菌就会引发疾病。

此外,小麦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或者施用过晚,会导致田间荫蔽严重,通风透光不足,植株生长异常,提早抽穗,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病菌侵袭,从而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

四、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除上述发病条件外,在防治过程中若防治措施不得力,如预防不到位、错过防治适期、药剂选择不对症等,也会导致病害迅速蔓延和流行。

根据小麦赤霉病气传特性,我们必须立足预防为主,及时准确用药,才能达到防治预期效果。

1、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耐病的品种非常重要。

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避免在赤霉病易发生的地区种植。

同时,连续种植时要注意品种的搭配,避免种植同一品种,这是控制赤霉病有效的方法之一。

2、对选用的小麦种子进行精选,去除小粒和瘪籽,保留饱满籽粒,并进行3~5天晒种,提高发芽势以提升抗逆性。

接着,利用阳光紫外线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

最后,对小麦种子进行药剂消毒,可用6%戊唑醇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05%包衣或拌种。

3、强化管理是确保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在播种前,务必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要选择适期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减轻病菌侵染危害。

施肥时要合理施用氮肥,注意施肥量和时期,不可过多或过迟。

推荐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适量增施磷钾肥,同时结合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提高植株抗病力。

合理浇水也很重要,避免大水漫灌,降低农田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

另外,加强麦田排涝工程建设,确保沟系通畅深,使田地在雨停后迅速干燥,减轻病虫为害程度。

4、小麦赤霉病是气候性病害,抽穗扬花期遇雨是关键因素。

近年来推广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增加了田间菌源基数,加上种植生育期长品种,导致病害加重。

为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关键时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田间小麦抽穗达到10%时,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在雨前或雨停间隙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每亩用药剂选择如下: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0~60毫升,或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50-75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75克。

喷施时,用50~60公斤水均匀喷雾,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若施药后8小时内下雨,应在晴天补喷1次。

施药时要用足水量,均匀周到,特别要对准植株上部,尤其是穗部喷药。

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