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拼死拼活减肥的时候,却有群人怎么吃都不会胖,这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一下,我们是如何长胖的。从生理方面来看,我们的体重增长主要和我们平常摄入的热量有关。
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要的热量一般在25到40千卡每公斤体重,按照这个标准换算下来,一个体重在60公斤的人,如果平常没有特别剧烈的活动,那么为了维持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这个人每天就需要摄入1800千卡左右的热量。
当今科学界各种理论数据表明,决定一个人体重变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每天摄入的热量差,即摄入热量减去所需热量,如果有盈余,那么这些热量就会以其他形势储存起来,一部分会成为肌肉,另外一部分则会成为脂肪。
但是如果热量差呈现亏损的状态,人们的身体就会开始消耗体内的其他糖原,以供身体能够正常运转,最开始会消耗肌肉当中的糖原,当肌肉糖原亏空之后,脂肪就会开始转化成糖原以供身体消耗。
而在现如今这个物质丰富的社会,我们一般一天摄入食物的热量很难精准把控,因为现在食物加工更为复杂,添加的原料也更为丰富。有的人一天三餐可能已经满足不了日常所需,很多时候会在晚上加班之后来一顿夜宵。而这顿加餐,毋庸置疑会让基础摄入的热量超标。
热量一旦超标,并且没有来得及消耗,那么这些热量就会转化成其他形式在身体中储存起来,久而久之,体重就会越来越高。
变胖的基本因素是摄入的热量差失衡,热量累计转换成为脂肪跟肌肉,那从更深层次来看,人体的胖瘦究竟由什么决定的呢?
2007年,英国牛津大学马克·麦卡锡等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FTO基因,并且发现这种基因和人体肥胖变化是有相关联的,而相关的成就发表在了2007年4月的《科学》杂志上。
简单来说,FTO基因就是肥胖基因,当一个人体内FTO基因有两个副本发生变异的时候,其肥胖的几率会比那些没有发生副本变异的人要高出70%。如果只有一个FTO基因副本变异,那么这个人也要比没有发生副本变异的人有30%的几率会变得肥胖。
FTO基因定位在16号染色体上,一个副本来自于父体、另外一个副本来自于母体。简单来说,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胖,也就是没有副本变异,那么它们的后代大概率也不会因为基因问题而变得更加容易肥胖。
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有副本变异,那么其后代的肥胖几率会变得比无副本变异的人要高出70%多。
当然,如果父母双方仅有一方有变异副本,那么其后代也未必会发生副本变异。
综上所述,有些人容易变胖则是因为这些基因在捣鬼,它们诱使我们吃下更多高热量的食物,久而久之,人体就会变得越来越胖。
相反,没有这些基因变体的人则更不容易变胖,它们要么会消耗更多的热量,要么就是摄入不了过多的热量。
肥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可能携带了FTO基因变体,除了基因对肥胖有影响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体重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体重大并不一定代表身体肥胖,因为我们身体中比重更大的是肌肉,而肌肉的成分大部分都是水,所以有时候体重增加可能就是身体里的水分增加了。
同时,各位也完全不需要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焦虑,因为之所以会有肥胖这个名词,是因为某些人的体质肥胖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这时候肥胖才会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如果平常自己身体比较健康,即便是体态稍微丰满一点,也不需要过多地焦虑跟担心。
然而,在生活中,除了基因问题导致的体瘦之外,还有病理性原因会导致体瘦。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和甲亢患者。
糖尿病患者体型偏瘦是因为其体内血糖含量紊乱而导致的,虽然会暴瘦,但是对身体却有着不小的负担。而甲亢患者的体型也是比较偏消瘦的,这是因为这些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分泌了大量的甲状腺激素,导致体内代谢过多,出现吃得多,但是体重还会下降的问题。
当然不管是哪种病理性症状,变瘦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的身体需要脂肪,需要能量,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而对于一些体型较为肥胖的人群来说,如果肥胖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那就要开始进行适当的减肥。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严格控制每日的热量摄入,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增加蛋白质的补充,减少脂肪和碳水的补充。当然具体情况要视人而定,再配合适当的运动,要想瘦下来其实也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