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36岁顿悟禅宗佛法写下一首词,以“桃花悟道”佛说人生感悟

发表于2024-05-09 16:01 600 次查看 6.6评分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改官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面临着从京城到地方、从繁华到清静的转变,内心的波动与思索也自然而生。

时年秋,黄庭坚自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出发,途中经过江宁(今南京市)。在江宁,他遇到了江口阻风,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打乱了他的行程,也给了他一个静下心来反思与领悟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突然顿悟禅宗佛法,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宇宙的奥妙。他效仿宝宁勇禅师,以《渔家傲》这一词牌,将自己的领悟与感慨融入其中,创作了这首词。

《渔家傲》

—— 宋代:黄庭坚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在宋代的文坛上,黄庭坚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佛学修养,独树一帜。他的诗词不仅意境深远,更融入了对生命、自然与哲理的深刻思考。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文学和禅学相伴而行的。

在文学创作上,他追求自然与意趣的结合,强调诗文的个性与创意;在禅学修行上,他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在,将禅学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一词,便是他人生和文学追求的缩影,展现了他对禅学的领悟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它以唐代高僧灵云志勤禅师的“桃花悟道”故事为背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一禅宗典故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深度。

灵云志勤禅师是唐代的高僧,他修行多年,一直在寻求生命的真谛。然而,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未能悟道。这段经历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他不断地在修行中寻找,但始终未能找到那个让他心灵得以解脱的“孔窍”。

一天,他走出门去放松心情,不经间抬头看到盛开的桃花,就这么突然间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桃花的盛开,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让他瞬间明白了什么是“法身”和“般若”,什么是“无心”和“无我”。于是写了一首悟道偈,以此大悟禅宗玄旨。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黄庭坚《渔家傲》中前三句“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说的就是灵云禅师三十年茫昧混沌,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最后一见桃花,才终于参悟的故事。

“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进一步阐述了灵云志勤的悟道体验。他将所领悟的禅宗要义,比作在无弦琴上奏出的单于调。

这种音乐虽无弦可弹,却能发出美妙的旋律,象征着禅宗中的“无我”、“空”等观念。灵云志勤通过桃花悟道,达到了这种超越世俗、回归本真的境界。

在词的下半阕,黄庭坚则用调侃的笔法,阐述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悟道法门。

黄庭坚说,灵云禅师最终得以简单的桃花悟道,却耗费了自己半辈子的光阴,这么说来,如果他早一点去摘叶寻枝,出门去看看桃花,是不是就能早点误道了呢?所以还是要趁着年轻多去体验生活,欣赏生活的美好啊。

灵云禅师以看桃花悟道,虚云法师以茶杯碎地开悟,而释迦牟尼佛呢?也是在菩提树下一抬头,看到天上的明星而悟道。

所以说,岂止是见花见叶可以悟道,天地万物,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 这并是什么太玄妙的东西,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灵云三十年方才悟道,也难怪桃花都要笑话他了。

灵云是以“桃花悟道”,却也并不是以“桃花”悟道。

如果说一见到桃花、梅花什么的,就能轻易地悟了道,那么,这世间这么多人,见过这么多次花开花落,却也没几个真的悟了道。

但如果说,灵云是看到了桃花,见到了桃花的繁盛、生机而悟道,那么古往今来,这些咏桃花的诗人文人,他们笔下的桃花不是更繁盛,更有生机吗?可也没见到他们入道。

可见,灵云以桃花悟道,见的不是桃花,桃花入的也不是眼。

这就是黄庭坚对自己悟道法门的总结。他认为禅宗的真谛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而得到的,只要方法正确。

难得却是,世上一般人参禅求道,都是背道而驰。你有参禅悟道的“我执”,又怎么可能达到“无执”的开悟呢?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