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易学成就,原来是盖过文学的,无怪乎秦观愤愤不平

发表于2024-05-09 10:36 473 次查看 6.6评分

提起苏轼,大家都认为他首先是个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嘛,其次是个乐天派,再次是个佛教徒。

但是,苏轼的学生秦观曾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尔。

我们所欣赏的、所看到的,恰恰是苏轼最不屑的,因为苏轼过高的文学成就而忽视他的学术成就了。

苏轼的学术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坡易传》余敦康教授在其作品《内圣与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诠释》说苏轼易学的特色在于以庄解易,儒道兼综,追求旷达与执着的统一。

其次是纵横家特色。金生杨在《<苏氏易传>研究》中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了苏轼《易传》的纵横家特色。从形式看,苏轼《易传》的文字“纵横荡态、奥渺汪洋”,“纤徊曲折以伸其说”,具有战国纵横家文风。

而从哲学专业来看,苏轼解读《易传》时,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智慧。

苏轼阐释《井·象传》时说:“食者往也,不食者来也。食不食存乎人。所以为井者,存乎己。”意即井水被汲或被弃,在于用的人,而对于井自身而言,不用在乎是否被重用,应该在乎的是保持自我的洁净。尤其是在被“弃”之时,也要做到保持高洁。

这简直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苏轼晚年喜欢阅读《易经》,玩其爻象,悟得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朱熹谓苏轼之易“唯发爱憎相攻,情伪相感之义”,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可发难显之情,深达曲譬之旨,往往多切近人事,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

苏轼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官,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