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 竹丝扣瓷绕指揉,匠心传承指尖上的文化

发表于2024-05-07 17:11 510 次查看 6.6评分

竹编,又名瓷胎竹编,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瓷胎竹编工艺品,为四川成都地区独有的手工艺品。瓷胎竹编最早起源于清代中期,以瓷为素胎,匠人们用天然生长且柔软细腻的竹丝精细编织在瓷胎上面,当时因其工序繁复,且竹子的朴素加上瓷器的雅致,一度进贡朝廷供皇室使用。后来世道激荡动乱,瓷胎竹编技艺一度濒临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时,瓷胎竹编又重新被拉回了人们的视野。到了70年代,这一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幸选为国礼馈赠外国贵宾。之后,瓷胎竹编开始向着生活用品发展,期间以生产茶具酒具等为主,不仅用于观赏,还可作为实用品。自此,瓷胎竹编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瓷胎竹编选材苛刻

瓷胎竹编只出自于成都,这也是成都人的骄傲和自豪之处,小叔儿在成都生活了十余年,深深地爱上了这些传统技艺和制品。有人可能会好奇地问,竹子并非成都独有,为什么只能是成都的竹子才能制作瓷胎竹编呢?这是因为瓷胎竹编所选用竹料要求严格,竹节间距必须在66厘米以上,竹材主体不能有丝毫的破坏痕迹,竹材不老不嫩。在我国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浙江等都有竹子的“身影”。就四川来说竹子就由100多种,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匠人们发现只有邛崃山脉生长的瓷竹,最是符合制作的要求。据悉,百斤瓷竹只能产出约八两竹丝。在匠人们精挑细选下,竹丝细如毛发,均匀柔韧,才符合编织竹材。

瓷胎竹编流程繁杂

除了选材上的苛刻之外,对匠人们的编织技艺要求也是非常之高,技法都就多达数十种(小叔儿不再赘述)。制作竹丝时就有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过程,而编制过程中,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不能出现接头、绞丝、乱丝等瑕疵,否则会给人断裂感,就称不上上乘之作。从始至终都要保持着比例匀称,一气呵成。匠人们通过自己“精巧”的双手和裁刀,将细如毛发的竹丝变成了清脆瓷器的“铠甲”,最后呈现出精致典雅、清新脱俗的作品。

瓷胎竹编传承意义

自古“竹”与“瓷”,就代表了不同的气质,人们赋予其迥异的个性。竹,象征着不媚不娇,虚心劲节;瓷,富丽华贵,疏朗潇洒。而瓷胎竹编将竹和瓷完美交融,形成了雍容典雅,既有昂扬绝俗之姿,又有旷达君子之态。不仅实用性强,还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价值,而匠人们的传统技艺和创新精神更是瓷胎竹编难能可贵之处。

瓷胎竹编早已走进千家万户。除了传统用以赏玩和实用的花瓶、茶具、饭碗、等,还创新的制作出了首饰盒、挎包背包等。这正是匠人们的一份执着的坚守和创新,才能让瓷胎竹编非遗技艺,传承至今并获得新生。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