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 蜀锦华堂天香袖,淡月梨花染蓉城

发表于2024-05-07 16:55 483 次查看 6.6评分

蜀锦,这项巧夺天工的手工织锦技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蜀锦兴起于春秋战国,那个时期布帛的织造技艺便已十分精良,织纹精细生动、色彩绚丽却不失典雅,被当时的人们誉为“蜀锦”,远销诸侯各地以及作为贡品而享誉全国。此后,蜀锦便成为了蜀地一带生产的所有锦类总称。2006年5月20日,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正式获批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11月,蜀锦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翻阅唐诗宋词,很多关于蜀锦的佳句映入眼帘,“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清晨醉起临春台,吴绫蜀锦胸襟开。”、“君材蜀锦三千丈,要在刀尺成衣衾。”等等,无不诉说着当时蜀锦这一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蜀锦历经千载经久不衰,其质地丰盈而坚韧,能够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同壮锦、云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而且长期“霸占”着“母锦”这一宝座。

当然,蜀锦价格也是较为昂贵的,究其原因无外乎其织造工艺的繁杂多变,想要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需经历初稿、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非常重要过程,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很多特殊的技艺。例如在织造过程中仅“打结”这一基本功,就需在一分钟内,用极细的丝线打出十二个结并剪掉线头,使其看上去像从来没断的才能算得上及格。再如拉花,在万千根稍粗于丝的线中拉花提起织机上的经线。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能提得太高,容易断掉,又不能太矮,梭过不去。放线要干脆利落,不然许多纤线就会搅在一起,无法进行下一步动作。而蜀锦最传神之处,在于采用退晕法来织造花纹,我想用现代词“渐变色”来形容恰好不过,放眼观之,层次分明、主次突出、立体感和质感十足。

蜀锦在秦汉三国时期就已经走出四川,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它在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作为文化交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蜀锦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明末满清入关,蜀锦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清政府局势稳定,蜀锦才又缓慢复苏。民国时期,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蜀锦这一古老的工艺闻名风光不再。1951年9月,在政府扶持下,早已失业的蜀锦工人又开始了蜀锦的恢复性生产。改革开放过程中,新一代设计人员对蜀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推陈出新,织造出明代时期典雅古朴的八达晕锦、蝶花纹锦、福禄寿喜锦等。而如今现代织机逐渐取代了手工织机,蜀锦便开始走了下坡路。我们意识到这项传统技艺必须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这里要隆重介绍以下胡光俊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对蜀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处应该有掌声)。胡先生在21岁时就开始从事蜀锦织造技艺工作,历时近半个世纪。古稀之年,却并没有影响胡先生对于蜀锦的热爱毅然决然的坚守在蜀锦传承岗位上的第一线。

胡先生曾说:“为了让这古老而珍贵艺术再现荣光,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会毫无保留地手把手传授。” 也许,这种坚持,既是对蜀锦技艺的一份坚守,更是对文化的一种担当。用胡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民族的情节,一种文化的情结。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