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一古蜀文明的发源地,涌现了诸如蜀绣、蜀锦、竹琴、川剧等一大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享誉世界的三星堆遗址等,为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强有力地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实现了文化复兴这一伟大梦想。
走进古朴典雅的古镇名城,你会随处可见银丝上下穿梭、左右堆砌于匠人的“纤纤素手”之间,他们用一双灵活的双手,以银丝为材编织出精巧的纹饰和图形,这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就是今天小叔儿诉说的“主角”——成都银花丝工艺
成都银花丝与蜀绣、漆艺、竹编合称为“四大名旦”,加上蜀锦又并称为成都非遗“五朵金花”。2008年6月,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花丝是成都最具文化特色的传统制银工艺品,迄今为止已历经了1700多年历史。自明清时期,有些宫廷才能享用的头饰、佩饰品开始逐渐流入民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成都银花丝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银花丝制作工序相当繁琐,制作之精良让人叹为观止,若想制作一件精美的银花丝制品,从白银材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经过熔炼、拔丝、备料、成型、焊接、打磨、表面处理等几十道复杂的加工过程。在填丝过程中使用到了“堆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技艺手法。
制作工艺还涉及了物理、化学、冶金等多方面学科。比如制作前需要将银料熔化提纯,得到纯度最高的“9999银”方可进行拉丝。拉出的银丝最细的仅仅只有头发丝的一半,即便较粗的也只有几毫米。哪怕只有1米长度的银丝,也能拉出上百米而不断。不仅如此,匠人们还需要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在把白银加工成不同粗细的银丝后,还要按照模板纹饰将其填充和编织好,这种独特的技艺全凭匠人们的艺术感悟,真正的是在手上见功夫。
而在心里和生理上也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匠人们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同时还要承受生理上的“折磨”。比如夏季成都地区高温湿热,因为银花丝制作过程中还要进行高温焊接,为了保证火候及方向,便不能吹空调和风扇,不然就焊接不上而功亏一篑。对于小叔儿我这种极为怕热的人来说,是无法从事这门技艺的。
成都银花丝传承人道安曾说:“以前老师傅没有把化学配方进行量化。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总的做多的就是放少许。这使得我们就始终都洗不好,甚至有时候要亲口尝化学试剂,也因此患上了职业病。患病后他们的手会一直抖,发展到后来全身都要抖,甚至下一代还有会患上侏儒病的风险。”她还介绍说:“再有就是拉丝过程中对于体力的消耗是极大的,平填花丝的过程需要精细的手法,这样就会费时费力费眼睛,加上烧煮洗色的化学物质伤身,都让匠人们受尽了苦头。”为了改善制作环境,道安成立了工作室,就是要把烧煮洗色的化学试剂量化。既是为了自己和其他工作室成员的安全,也是为银花丝创造能够传承下来的有利条件。
记得在2004年一次北京大学展览会上,曾展出一件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一件精美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以及传承人的关注。该香囊玲珑剔透,造型极为精美,前所未有。最神奇的地方是,香囊虽然是镂空的,但无论如何转动内部香灰却不会掉落。细心的朋友这是可能会问:这不是陕西出土的文物吗,怎么跟成都银花丝扯上关系呢?其实,研究其制作工艺,不难发现,该香囊正是由成都银花丝制作工艺而成的。
银丝成线,勾勒一世芳华;器物为秤,丈量古蜀文明;千年匠心,编织成都记忆。银丝千缕绕指柔,在成都这一隅之地,装下了千年的艺术沉淀,匠心传承,守住了古老文化的坚持。千年华章谱写序曲,银花丝制作技艺必将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发扬光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