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篆刻,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古代名人字画上那枚(或几枚)鲜红的印章便是出于篆刻技艺。而当代的篆刻艺术,依然是时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果非要溯源篆刻技艺的时间,大概已有2000多年了吧。虽然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的话大概只有近500年的历史。然而,当时篆刻艺术也是由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也正是它那典雅且高超的艺术特色,为篆刻技艺奠定了基础。根据出土文物的推演,大概就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也有2000多年历史。
简单来说,中国篆刻是制作印章的一门艺术,它集书法和镌刻为一体的“高级”产物(或许用大成之作更为妥当)。篆刻主要是以石料为材,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甲骨文、小篆、行书、隶书、楷书等丰富的字体,也为篆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篆刻,已俨然成为一种中国的文化符号,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清代的赵之谦、厉良玉,晚清民国的吴昌硕,近现代的齐白石等为代表的一众艺术大家“推崇”下将篆刻技艺推上了艺术巅峰。
说了那么多历史及人物,现在来说一下篆刻的刀法,简而言之有基本和辅助两种刀法。基本刀法就是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繁多。
冲刀法的特点是刀刃在石料上以冲交运行的体例雕刻线条。主要有起刀、行刀、收刀的方法。好的篆刻大师在镌刻过程中可以做到起刀、行刀、收刀一气呵成。
首先说说起刀,起刀重要的是掌握入刀角度,一般为自右向左,呈三十五度角。这样不仅不会磕伤印面,也不会因难以着石而导致行刀困难。
其次说说行刀,行刀过程中要控制好入石深度,切忌心浮气躁,要用力平稳,既不能太浅,更不能太深。入石太浅看上去给人一种浮滑纤弱之感;入石太深会行刀卡顿,甚至会伤到石料,尤其是诸如田黄、鸡血等名贵石料。冲刀不宜过快和用力过猛,否则会破碎线条,难以收刀。
最后说说收刀,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胸有成竹,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行则有力,停则立止的境界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力妥当,避刀尖之锋芒,才是上乘之功。
切刀法的特点是刀刃在石料上以起伏切刻的体例锲刻线条。与冲刀法相似,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一般是呈四十五度角,而辅助刀法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埋刀、涩刀、复刀、正刀、反刀、双刀、单刀等多种刀法,详致细节不再表述。
中国篆刻,在刀尖处施展技艺,在方寸间抒发情感。篆的是内容,刻的是表象。刀与石在大师手中相互碰撞,绽放最原始的美。篆刻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真正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精深,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家对北京冬奥会应不会陌生,其比赛项目的图标,就是篆刻与汉字的完美融合。我想,非遗是对其最好的呵护,宣传是对其最简单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