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是四川省色达县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内容大多是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创作源泉,用鲜艳灵动的色彩涂于石刻之上,是藏族工艺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先从格萨尔王说起。格萨尔王,可以用“戎马倥偬,惩恶扬善”八个字概括其一生。入蜀十余年,阿须草原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传奇之地,也是格萨尔王的诞生地。
在那里了解到,《格萨尔》被称之为一部东方的“罗马史诗”。描写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除暴安良的传奇一生,格萨尔王文韬武略,先后统一了大大小小150多个部落,自此,岭国领土呈现大一统局面。因篇幅有限,关于格萨尔王的故事不再赘述,有兴趣者可以翻阅各种书籍和互联网络,去了解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
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想必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祭奠和传播格萨尔王而发明的一种美术形式,可追溯到19世纪前叶。2002年以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公诸于世。
简单来说,这一艺术形式就是石刻和彩绘。但其工艺又极为繁复,从最初的的采选石料、构图、刻制,以及后期的上色等都需要艺人手法精湛和有着对审美的高超要求。
选材上要求板形良好且质地相对坚硬的天然板石,同时要有着成竹在胸的逻辑构图能力,需要根据板材的大小定位人物的位置以及表现形式,简单勾勒轮廓后再进行线描,线描过程要求精准,这也是一幅创作的重要环节。之后艺人用立刻、刮刻等进行镌刻。这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细致、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镌刻完成后,在其表面刷一道基色,一般采用白色颜料为主。待其风干后,在进行着色,按照藏族的文化特色,大都使用黑、白、红、黄、蓝、绿六种色,慎用中间色,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和故事的特点,使色彩鲜明,对比度强。着彩完毕后,艺人会使用“巩砾水”涂于画面上,即便历经岁月的积淀,也会使色泽鲜亮如新。
格萨尔彩绘石刻传承价值在于它是藏族民间美术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时填补了藏族石刻历史中的空白。当然,因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人为的毁灭性破坏,有关刻绘技艺几近失传。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在藏族喇嘛阿亚的努力下,格萨尔彩绘石刻的艺术得以薪火复燃。但又因其传承对“从业人员”的较高要求,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亟需扶持和保护。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格萨尔彩绘石刻传承人,尼秋老师。尼秋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彩绘石刻,在秉承了其父的刻绘工艺后又推陈出新,打破常规方法,能够根据材料大小、形状等情况信手拈来,进行创作,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就是尼秋老师最骄傲的代表性作品,如有机会,还希望广大网友能去实地一睹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