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源于古羌,距今大概有6000年历史,期间留下了诸多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其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羌族以本民族语言为基础,兼用汉语和藏语,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族有很多特色的风俗文化。
饮食文化:
羌族饮食丰富,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次之。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羌族的咂酒文化,咂酒是羌族特别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咂酒有多种酿造方法,一般是用青稞或麦子发酵而成。咂酒是羌族人的“生命之水”,羌族人的生活离不开咂酒。在羌族人看来,咂酒是神圣的。
服饰文化:
羌族的传统服饰,是以本民族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创造形成的。最具特点的是“麻布”服装。在四川北部阿坝州茂县一带,人们将麻布称为“白毛毡”。这种麻纤维制作而成的麻衣,吸汗、透气,穿起来舒适且凉爽。而毛毡的另一优点是防水。羌族男子喜包青色头帕,而女子服饰却鲜艳的多,有青色、白色以及瓦状绣花黑头帕,有些绣以花纹,鲜丽多彩。尤其重大节日时佩戴上银牌、领花、耳环等,更有雍容华贵之感。
居住文化:
羌族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一般有三层,也有二层或二层半的。屋顶用黑色的“嘎乌”(茅草)或土瓦盖成,有的用黑色的“嘎乌”盖成。房顶一般建筑的比较高,多用于晒粮食等,而屋顶四角设有塔形石龛,上面放置白色石头,意为天神居所,下层圈养牲畜。中层为居住,为了确保室内的干燥,屋顶上设置了许多排水槽,房内地面都铺有一层木板,木板上铺一层青石板。地面与木结构房屋相接处用木柱支撑起来。羌族建筑彰显了羌族人的智慧。
艺术文化: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古朴不失典雅,粗犷却又优美,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新中国后对羌民族舞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改编了《铠甲舞》、《腰带舞》、《羌族锅庄》等,享誉国内外。羌族还有刺绣、剪纸、编织、雕刻、泥塑、木刻、陶艺等众多民间艺术。
节日文化:
羌族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其中以羌年节最为隆重,如同春节一样。
羌年,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羌年庆典仪式,一般3到5天,也有举行10天的。主要活动有祭祖、祭山神、祭龙王、祭地神、耍龙灯、耍狮子、玩龙灯等。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祀文化:
祭祖先,羌族人在每年的羌年节都要向祖先祭祀,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敬畏。
祭山会,羌族祈丰年的活动,在春秋两季举行。当天人们穿上整洁的衣服,然后就开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山会在宽敞的草坪上举行,草坪上有用石块垒成的二米高的“塔山”,在塔前点燃柏枝、香烛以及摆放各种贡品,过程中还要高唱《开坛解秽词》。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放鸡”,就是将一只公鸡放于草坡上,如果连续数日都能听见公鸡鸣叫,就证明是丰收年景,反之可能就是灾祸之年,应多加注意。
祭水龙,是羌族人民普遍的信仰,也是羌族民间较为隆重的祭祀活动。相传,祖辈们生活在森林茂密,动植物丰盈的世外桃源,但是有一天突发洪灾,族人苦不堪言,后祭水龙发展起来,用来祈祷风和雨顺、族人安乐。
另外还有婚嫁丧葬等文化习俗,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
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羌族人以及各种仪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