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秧歌是哪个地方的民间艺术?

发表于2024-05-07 16:15 549 次查看 6.6评分

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盛行的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也是民间一种集体的歌舞艺术,也做秧歌舞,俗称扭秧歌,有着“百戏之源”的美誉。秧歌历史大致可以溯源一千多年前,明清时期最为流行,达到鼎盛。相传秧歌源于劳动人民的插秧耕田劳作,当时的劳动人民为了缓解劳作的辛苦,所以发明了秧歌。也有传秧歌是祈求丰收的一种祭祀仪式。

既然说到秧歌起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那可能会有人问道,秧歌既然是插秧时发明的一种舞蹈形式,为什么源于很少种植水稻的北方而不是南方呢?我觉得如果从“秧”字来解释可能更具说服力。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凡草木之幼可移栽者皆曰秧。”可见,农作物幼苗都可以称作秧,这就不难理解上面的问题了。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就当解闷一读罢了。

在我国有四大秧歌,即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和东北秧歌。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等,流行于榆林、延安、绥德等地,其中绥德秧歌最有代表性。绥德是陕北秧歌中心,依旧保留着传统的表演形式,近百人在“伞头”的带领下,在锣鼓喧天、唢呐嘹亮中踏着铿锵有力地步子尽情欢舞。有着水船、跑驴、高跷等艺术元素,兼有杂技类的诸如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倒挂等高难技巧,无不彰显出陕北人的质朴憨厚于热情豪放的性格。

河北秧歌:

河北秧歌是昌黎县传统舞蹈,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随意性强,以情带舞的表演形式神兽人们的喜爱。妞、丑、㧟是河北秧歌最为经典的角色。“妞”指的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角色,表演时表情青涩娇羞;“丑”指的是幽默滑稽的角色,表情丰富;“㧟”指的是泼辣、健壮的角色,一般为婆婆或妇女。舞者们大多即兴发挥,善于带动观众的情绪,彰显出人民的智慧。

山东秧歌:

山东秧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有“山东三大秧歌”之称。

鼓子秧歌,是劳动人民在打谷场上庆祝丰收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伞、鼓、棒、花、丑五种角色。“伞头”一般多为老汉形象;“鼓”指男性壮年,一般打扮成武生模样,动作繁复的击鼓舞蹈表现得张弛有力、彪悍威武。“棒”由男性青年扮演,手持带有彩色绸子的木棒,舞动翻飞;“花”由女性扮演,即花旦模样,泼辣大方;“丑”一般会装扮成“傻小子”、“丑婆”等,作幽默即兴表演。

海阳秧歌,角色就比较多了,如“药大夫”的领头者,同于“伞头”,还有 “花鼓”、“彩扇”、“渔夫”、“樵夫”、“货郎”等等众多或是幽默诙谐、或是俏皮灵动的角色。

胶州秧歌,有固定的十个角色,也是最累的,十个演员在场地上又是舞蹈,又是演戏。民间歌谣有传唱“听见锣鼓点儿,放下筷子撂下碗儿。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

东北秧歌:

在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也有二人转秧歌。记得儿时的乡下每逢过年都要举办几天的扭秧歌活动,几十上百人批红挂绿,踩着高跷,手拿扇子迈着十字步自然摆动。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耍龙灯、划旱船、扑蝴蝶、摔跤等形式,而最搞笑也是最受欢迎的要属任务扮演,有装扮成拿着烟斗的媒婆、或是扮成猪八戒、孙悟空等,极具浮夸和张力的表演以及与众多观众不时的互动,引得观众哈哈大笑,真个好不热闹。

东北秧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还融合了杂技、武术等民间艺术,以及集俏皮、泼辣、稳重于一体的表演风格,角色的扮演和性格的演绎反映了东北人的质朴豪情、刚柔并济的性格。

秧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和财富,它的发展和传承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经国务院批准,秧歌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