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乱世,到底因何而起?为啥英雄辈出却迟迟不能统一?

发表于2024-04-25 16:41 486 次查看 6.6评分

对于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混乱的原因,如果我们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桓灵二帝太昏庸,所以导致天下大乱。

就连后来的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都明确说‘未尝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显然在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很多人也都是把这个乱世的原因,归结于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昏庸无能。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正史的角度来看,答案可能会截然不同。从正史的角度来看,东汉末年常年混战的根本原因,其实多个矛盾叠加导致的。

这些矛盾,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兼并矛盾、汉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族和士族的矛盾、经济矛盾、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矛盾、民族矛盾……

这些矛盾当中,如果单拎出来任何一个,或许都可以迅速解决。而且,东汉末年的那些乱世枭雄,一个比一个聪明,他们的政治智慧,其实远比后人想象的要高得多!如果真的单纯只面对一两个问题,他们可能能迅速解决!

但是当这些矛盾,集体出现的时候,问题就会变得无解!因为如果想解决其中某一个矛盾的时候,其他矛盾也会被同时引爆!这样一来,最好的选择,就只能是把问题往后拖。拖得时间越长,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然,这个结论,听上去可能比较抽象。所以,想要真正理解这些矛盾,我们可以逐一来看一下,东汉末年面对的这些矛盾,到底都是怎么来的。

先说最根本的土地兼并矛盾。

东汉末年,在经过多年的国家稳定阶段之后,国家的土地兼并问题,已经严重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当时东汉绝大多数的耕地,都已经落入到了各地的士族豪强手里。至于那些平民,要么沦为佃农,被那些士族豪强压迫,要么直接被饿死。

而当大多数平民,都失去了土地,失去生存资料的时候,他们最后的选择,就只能是起义。所以后来,黄巾起义就开始了。

而对于土地兼并的问题,实际上,东汉政府以及后来的割据枭雄们,他们很早就知道这个问题。但同时,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前,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无解的。

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土地,都掌握了那些地方士族手里。所以,一旦东汉中央政府,想要搞土地改革,想要在土地兼并的问题上动脑筋,就一定会触及各地豪强家族的根本利益。再之后,各地豪强就会直接造反,把东汉灭亡的时间提前!

在东汉乱世到来之前,历史上其实曾经有过聪明人,想要在尽量和平的状态下,从那些地方豪强手里收缴多余土地,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这个人,就是当年西汉末年的王莽。而王莽最后推行改革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只能是自取灭亡。

当然,等到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尤其是进入群雄混战的阶段之后,这个问题反倒是出现了解决的可能。因为战争原因,导致各地出现了很多无主的荒地。这些荒地,就可以拿来解决土地分配的问题。

而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拿出一整套解决方案的人,就是曹操。曹操占据一块地盘之后,马上就开始施行‘屯田令’。按照曹操颁布的政策,那些无主的荒地,直接被分给了没有土地的平民。而作为代价,这些平民在战时要直接参军入伍,去帮曹操打仗。

这个政策,不但帮曹操集团大幅提升了战争实力,同时也缓解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土地兼并矛盾。所以后来,曹操才能迅速横扫北方,成为北方的霸主。

但同时,曹操的这个屯田令,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果。

在分配土地的时候,曹操手底下的那帮亲戚,以及追随他的士族大臣,无疑分配到了更多的土地。所以,这次屯田,虽然暂时解决了土地矛盾,但是也让曹魏集团内部的宗室和士族,实力暴涨,逐渐让后来曹家几代君主,都感到忌惮的地步。

而这个结果,无疑从根本上增加了后来曹魏集团内部的矛盾。所以等到曹操去世之后,后面的几位曹家掌权人,基本上都在忙着解决内部问题,没空再集中全力对外统一天下了。

总之,在整个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的乱世期间,土地兼并的矛盾,最多只能缓解,而无法解决!所有的方案,其实都只能暂时把土地问题爆发的时间,尽量推后而已。

放在其他朝代,这么做没有毛病,因为其他的朝代,基本上一代人就统一了。但是放到东汉末年,当其他问题叠加过来之后,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而接下来,建立在土地矛盾之上,其他的几个主要矛盾,也就接踵而来了。

首先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的矛盾。

因为土地问题的原因,导致各地的豪强士族,占据了当地大量的资源。如果是在统一天下的阶段,在战争结束之后,皇帝可以用各种行政手段,去不断压制地方豪强,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具体的情况,可以参见刘秀统一天下之后,针对地方豪强搞出来的度田事件。或者是唐朝统一天下之后,李世民推广科举制。

但是这种手段,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那些枭雄,完全没办法用。就算是诸葛亮,那么高的智慧,也没法执行这种策略。

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几方乱战阶段,一旦某个政权,开始针对内部的地方豪强动手,国内一定会出乱子。再之后,其他敌对政权,就一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候整个政权都会面对巨大危机。

所以,在东汉末期这个阶段,东汉中央极度衰微,早就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三国时代开始之后,魏蜀吴三国迫于对方的存在,也不敢直接对国内的地方豪强动手。

相反,他们还得找机会拉拢这些地方豪强。因为这些地方豪强,不但有人有钱有地,而且很多还能直接组建军队,拥有自己的部曲。如果他们不高兴,国家连组建军队都很困难。

当然,即便是这种几乎无解的难题,依然还是有解决的一线机会。这个解决方法,就是利用对外战争,不断消耗地方豪强的实力。让地方豪强自己去组建军队,然后用战争消耗他们的军队。等到地方豪强消耗的差不多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自然就被树立起来了。

但是这个方案,对于政权领导人的要求极高!不但需要领导本身极为能打,而且需要领导有足够高的政治智慧。最关键的是,在前线绝对不能打败仗,最多只能是平手。否则的话,一旦大败而回,下面的地方豪强,一定会造反!

具体情况,参见十六国时期的苻坚。

所以,在整个东汉末年以及三国的这段历史上,大家基本都用不了这个办法。唯一一个例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曾经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领导控制过军队。他本人足够能打,而且政治智慧也很高。

所以,诸葛亮几次北伐之后,蜀国的国力虽然暴跌,但是蜀国中央对于益州内部的控制,其实反倒是提升了很多。

相比之下,曹魏和东吴,甚至是后来的司马家,都用不了这个办法。因为曹家、孙家和司马家后面的几个皇帝,基本上都不太会打仗。所以他们无法利用战争,来消耗地方豪强的实力。

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的矛盾,魏国和吴国,以及其他绝大多数的汉末枭雄,也都无法解决。

而接下来,紧随而来的就是皇族和士族的矛盾。

因为地方和中央的矛盾无法解决,所以地方士族豪强,就一定会对皇权产生威胁。如此一来,不管是哪一位汉末枭雄,在对外征战的同时,都必须得分出一只手,来压制或者笼络住内部的地方豪强。

这种矛盾,无疑从很大程度上,牵扯了那些乱世枭雄的精力。就比如说曹操,曹操在打赤壁之战的时候,一样要分出很多人手,去照看京城和自己的后方。生怕那些地方士族,打着汉献帝的旗号造反。

无法集中全力,去应对外敌,这无疑也是阻碍汉末群雄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再往后,就是经济矛盾,以及生产力矛盾。这两个矛盾,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体的。

简单来说,东汉极盛时期,已经基本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顶点。在生产技术没有大范围提高,高产粮食作物没有引进之前,东汉已经不可能再提高了。

这种上限,不是出几位明君或者名臣,就能直接改变的。哪怕刘秀活过来,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上限。

而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当国家的上限被明确之后,如何在国家内部,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这就成了所有人都关系的事情。简单来说,那些地方士族也很聪明。他们很清楚,就算帮助某个乱世枭雄,统一了天下。之后自己家族的上限,依然不会提高太多!

这个结果,直接导致很多地方士族,对于维护自己在当地的利益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国家整体统一,兴趣却反倒相对有限。整个三国时期,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东吴。东吴内部的很多江东豪强家族,对于向外扩张这件事,动力明显不足。

同时,对于平民阶层来说,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而且战争胜利能够带给他们的好处,则是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没有任何家世的平民,就算中原重新统一,他们依然严重缺乏上升通道,很难完成阶级跃迁。

如此一来,对于当时社会绝大多数的阶层来说,彻底消灭其他敌对势力,完成统一中原,这个结果的诱惑非常有限。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就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然后提高国力的最终上限。当国家的整体上限被打破之后,大家统一之后会更有好处。这样一来,大家自然更愿意快点天下一统。

但这个最佳答案,在三国时代,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除此之外,还有民族矛盾问题。

因为汉朝历史比较长,在汉朝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原核心区域,已经完全没有了外族的概念,大家都是汉朝的子民。但是在边疆地区,因为地理环境不一样,很多边疆民族过得并不是农耕生活。他们可能过得是游牧生活,或者渔猎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汉朝最后很难彻底将他们同化。而且,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生产力不同的原因,双方很容易产生矛盾!

所以之前在汉朝的历史上,我们会发现:汉朝和匈奴、羌族、乌桓打了上百年,可以把他们打的近乎消失。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边疆民族总是会卷土重来。只要那块土地还在,那里的人生活方式不改变,这个矛盾就无法解决。

而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这种中原和边疆之间的民族问题,显然也牵扯了那些汉末枭雄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比如说,曹操消灭袁绍集团之后,根本无法第一时间南下或者西进。而是要先继续北上,去彻底打垮乌桓之后,才敢去南下打赤壁之战。

如果曹操解决了袁绍之后,可以提前几年南下打赤壁之战。不管是荆州还是江东,内部矛盾都比较大。最后赤壁之战的结果,大概率会截然不同。

再比如说后来诸葛亮北伐,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同样需要先去解决南方的孟获。虽然最后结果不错,但这种战争,显然也消耗了蜀国不少力量。而吴国那边,虽然可以轻易击败山越,但是同样也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

以上这几个问题,如果单拎出某一个,以曹操或者诸葛亮这种人的智慧,或许还能解决。但是当中这些问题集体堆积在一起,就彻底难办了。想要解决生产力问题,首先需要保持国家稳定。而想要保持国家稳定,首先得统一天下。而想要统一天下,就需要面对其他问题。

这样一来,这几个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死循环,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最后,东汉末年的乱世,才会持续的那么久。而且和其他时代不一样的是,其他时代统一,比得是大家谁最强。但是在三国乱世当中,大家比得是谁犯的错最少,谁的容错率更高!

于是最后,强如曹操、刘备、诸葛亮这帮人,最后全都遗憾去世。反倒是司马家,忍到了最后的胜利。但同时,司马家的成功,并不是说他家很强,而是因为他们把问题和矛盾,集体往后拖了。

而这种拖延的结果,最后大家也知道了。在西晋开国之后,三国时代留下来的绝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没解决。这直接导致,西晋刚刚统一天下三十多年之后,这些问题便再次集中爆发。然后,西晋就亡了!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