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几百个诸侯国最终走向了消亡,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七雄主宰华夏大地的格局。
他们之间强弱之别,从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到战国中期秦、齐、楚三足鼎立,再到战国末期秦、赵争霸,这中间二百多年的历史,处处透露着不一样的精彩。
不过战国与其说是诸侯争霸的年代,倒不如说是秦国逐步强大乃至最后吞并六国统一华夏的历史。
至于说为何最终是秦国笑到了最后,这就要得益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在大争的时代之中,各国诸侯国都在寻求出路,而变法则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只是变法这事太过复杂,各国都得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并没有多少作业可抄。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只是他们的变法都未能贯彻始终,真正将变法进行到底的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能完成一统大业,商鞅变法是根基,但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一为秦国变法的“手术”时,便能发现它并不是只有好处,其坏处也很致命。
为了寻求破解之道,秦国历代君主继位之后,都在费心做这件事,因为只有这件事才能弥补商鞅变法的坏处。
而这件事又与秦国能完成一统息息相关,那么究竟是什么事?
商鞅入秦
由于地域的关系,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可谓是打仗最多的国家,毕竟与游牧民族接壤,时不时都得练练兵。
可是战争并不是发展之道,秦孝公继位之后,就看到战争带来的弊端,他看着越打越穷的秦国,立志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
在当时纷杂的诸侯局势看来,要强国就得需要人才,秦孝公要扭转局势,必须得先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秦国招募良久,可终究没有出现能够强秦的人才,为此,他打破传统,向山东六国发布了历史上有名的“求贤令”。
“凡大才能治国者,寡人与之分国”,这是秦孝公求贤令中的话,鱼蛇混杂的山东士人开始向秦国蜂拥而至,当然这中间还有一条真正的蛟龙,他就是商鞅。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秦国就是商鞅的风云,而他将在此化龙腾飞。
商鞅到了秦国之后,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在秦国开展了历史最为著名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而他也凭一己之力影响了今后几千年的历史格局。
在商鞅之后,秦国也开启了在山东六国招募强国人才的模式,一大批士子争相入秦,让秦国迸发出了气吞六国的雄姿。
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公孙衍, 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秦王政时期的李斯等等。
秦国引进的治国人才并不是只有这些,这些只是各个时期最为著名的代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山东士子,秦国本土就没有治国之才吗,其实还真没有。
因为商鞅变法的坏处就是阻碍了秦国本土治国人才的诞生。
变法坏处
纵观战国时期所需要的人才无非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能带兵打仗的将军,这个秦国不缺,本土盛产很多,单单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秦国就占据了两位,白起和王翦。
第二种则是治国人才,这种人才在秦国每个朝代都缺,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大环境也决定了秦国本土培育不了这种经世之才。
因为商鞅的变法阻断了这种人才的诞生,能治国的经世之才无一不是知识超群,博览群书的主,可商鞅只给了秦国年轻人两条路走,要么当兵,要么种地,想要博览群书根本没戏。
一个人即使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读书,不学习,那么他面临的结局只会越来越不行,想要有治国的才能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也是为何能治国的大才只能从山东诸侯国引进的原因,不得不说,商鞅本身就是士子,却把秦国想通过读书成才这条路完全给堵死了,不可谓不狠,这也是商鞅变法最为致命的坏处。
不过好在这个坏处并没有影响秦国的强大,毕竟历代君主都积极在山东六国招募治国人才,这也使得他们完美破解了商鞅变法带来的弊端。
或许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之后,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才将在六国中搜寻能治国的人才,定为了秦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好在秦国的历代君主也都能从茫茫人海中找寻到自己需要的治国人才,这决定了秦国即使培育不出能治国的人才,它也不会衰亡,因为自己培育不出,能挖来为自己所用的,就是自己的。
逆向思考
当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之后,不断从山东诸侯挖来经世之才,本国又不断培育出能打仗的名将,这三点从根本上保证了秦国统一华夏只是时间的问题,毕竟秦国这台战车,征服天下的条件已经具备,差的只是时间。
商鞅变法让秦国不再有“士子”这个职业,年轻人想要成功要么上阵杀敌,要么好好种田,没有别的路可走,这也决定了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秦国行不通。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强大了秦国,官僚队伍也从世袭制开始向选聘制过度,任人唯亲也开始转变为任人唯贤,这同样是山东六国不具备的优势。
当我们进行逆向思考时,也能发现商鞅变法为秦国开辟了一条新路,他向全天下进一步开启了招募人才的大门,而不是仅仅把眼光放在本国人身上。
各国顶尖人物因此纷纷到秦国大展身手,但其中的竞争自然也是残酷的,至于说老秦人没能脱颖而出,商鞅的目的或许就是以山东士子来为秦国换血。
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对于君主来说,使非常好用的,一来他们在本国根基不深,不容易产生小团体,二来秦国给了他们在本国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自然肝脑涂地。
只是对于秦人来说,他们终究是外人,当他们有尾大不掉的风险时,等待他们的也只有被驱逐或者死亡这一条道路,这也是为何来自六国的治国大才很难在秦国获得善终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