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中的这五句话,被我们误解了2000多年

发表于2024-04-25 14:19 564 次查看 6.6评分

在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之中,春秋战国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甚至影响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在这一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有才能的平民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谋在政治上的高升,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名家的惠子、杂家的吕子,阴阳家的邹子,还有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

这些都是人物都是在各自学派中拔尖的人物,而他们所留下来的著作,时至今日,依然在闪闪发亮,似乎成为了不可磨灭的光。

尤其是被后世誉为圣人的孔子,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全世界,在全球权威机构评选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无可争议位列第一。

孔子的影响力巨大,以至于让很多人认为孔子的智慧无人能及,是历史上最为聪明的人,其实,孔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世界上的学问之多,自然也有他不知道的地方。

好在孔子的个人修养极其之高,从来不做不懂装懂的事情,孔子对学问非常着迷,在他十余岁的时候,便意识到了做人和学问的重要性,而他也立志要努力做学问。

做学问这事很枯燥,但孔子却在周游列国之后,将其当成了毕生的事业,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出于对老师的敬重,弟子们觉得孔子说的很多话都很有意义,便将其记录下来,孔子弟子的弟子也进行效仿,进而形成了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汇聚了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便是《论语》。

作为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流传至今,《论语》也成了中小学生汲取人生智慧和处事能力的重要书籍,可是其中的这五句话,却被我们误解了2000多年,如果您的孩子也在学习《论语》,一定要耐心看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处在社会中的人,总免不了接触其他人,无论一个人在怎么优秀,也一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

孔子就是一个十分谦逊的人物,他虽然学富五车,但从来不骄傲自满,当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他会如实告之,当遇到某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他也会毫不迟疑拜对方为师。

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孔子的这句话可谓是极其经典,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勉励自己向其他人优点看齐的动力所在。

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句话中的“师”,指的就是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其实孔子所言的初衷并不是一味强调好的地方。

在这句话的背后,孔子又这般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也就是说,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另外两个一定都是我的老师,他们身上好的地方我要学习,而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我要对照自己是否也有,有的话,就要改正。

这就好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反面教材一样,即便是反面,那也是教材,可以劝诫我们改正,当我们一味强调别人好的地方,便已经对这句话产生了误解。

学而时习之

人们的记忆都是有曲线的,尤其是对于新知识来说,学得快,也忘得快,如果想要在脑海中根深蒂固,那么必须时不时地进行复习。

比如说背诵一首古诗时,我们读几遍或许就能背会了,但是过了一个月之后,或许连作者是谁都一头雾水,只有我们加强复习,才能做到张口即来。

说到这,想必很多人又会想到孔子这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依稀记得老师在让我们加强复习的时候,也总会拿出这句话来,殊不知这里的“习”的意思,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复习,而是练习,是比着别人照着做。

《说文解字》中对“习”是这般解释的:习,鸟数飞也,意思是说小鸟要学着妈妈的样子练习飞行才能够自由飞翔于天空之上。

三思而后行

对于性格冲动的人来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不计后果。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时常告诫要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让他好好想想,多想几遍,再去做这件事。

这句话在《论语》中的原文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乍一看,季文子这个人很是成熟稳重,做一件事情之前,总要再三考虑才行动,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可是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持否定态度,即: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所以,孔子的这番话,其实是在告诫季文子,做事前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会把明白事给想糊涂了。

愚不可及也

当我们周边人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时,我们总会在心中嗤笑道:愚不可及。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四个字自然时愚蠢到无人可及,是对一个人能力的最大否定,其实孔子原本的意思并不是说愚蠢到无人可及,而是大智若愚到无人可及。

这是孔子评论宁武子时所说的话,原文为: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在孔子看来,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便出来做官,发挥他的智慧,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假装愚笨,什么也干不了,他的智慧,别人赶得上,但他的愚笨别人却赶不上。

这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人显露智慧的时候很容易被别人超越,如果深藏不漏,大智若愚,那么别人就赶不上了。

道听而涂说

社会中从来不缺传播虚假消息以博眼球的人,他们在传播消息时,往往不会去判断真假,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道听途说自然是指那些没有经过证实的小道消息,不过孔子的本意却不是如此。

孔子原话是这般说的: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里的“涂”通“途”,原意是说,在路上听到一个道理觉得很有道理,便急于显摆自己,还没到家,就给别人去吆喝。

所以,这里强调的并不是消息的不确定,而是急于显摆自己,这自然不符合道德基准的,毕竟一个道理我们该不该去传播,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行。

由此可见,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由于年代久远,孔子的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偏差,以至于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至理名言。

但无论现在这些语句我们是怎么理解的,至少我们研究学问时要深思熟虑,而不可道听途说。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