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奇煤矿:连挖118年后停止开采,留下巨大矿坑要怎么处理

发表于2024-04-25 10:29 503 次查看 6.6评分

历经118年的沧桑岁月,中国的一座煤矿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清朝时期,人们珍视其资源,慎重开采。然而,在日本占领时期,大量煤炭被掠夺,累计达到两亿吨。如今,这座煤矿终于回归中国的管理之下,经过辛勤的开采,不仅挖掘出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还铸就了一座繁荣的煤矿城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直到2019年,这座具有118年历史的煤矿终于停止了开采。那么,这个曾经的传奇煤矿现在怎么样了?

【中国118岁第一高龄煤矿,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煤矿开采是如何进行的呢?它与普通工作的日常并无太大差异,工人同样需要乘坐电梯上下班。只不过,与我们在城市中向上穿梭的电梯不同,煤矿工人的电梯是向下深入地下。每次乘坐,都需要花费数分钟的时间,深入地下深处。

东北地区有一片被誉为“老古董”的黑土地,这片土地上曾经矗立着一座中国最大的露天矿坑——抚顺西露天煤矿。这个矿坑以其无需电梯的独特上班方式而闻名。然而,自2019年正式停产后,这个曾经的繁华矿坑现状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探索。

关于抚顺煤矿的发现者,究竟是满族人还是俄罗斯人,历史记载并未给出确切答案,因此无法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无从考证,成为了历史的一个未解之谜。

尽管大清王朝在洋务运动时期已了解抚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但他们并未立即着手开采煤矿。这一事实确凿无疑。

尽管这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无关,但人们之所以能抑制开采的冲动,主要是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和维护。

抚顺是满族建立政权的起点,对他们而言,这里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龙兴之地”。因此,在满族人的观念中,对抚顺的煤矿开采活动可能破坏其风水,这是不被允许的。

自庚子事变后,尊重之情仍旧持续。1900年,清政府因背负沉重赔款,被迫作出“违逆传统的抉择”,开采抚顺地下的煤矿以换取资金。

1901年,抚顺煤矿在王承尧和翁寿的引领下开启了开采时代。然而,仅仅两年后,沙俄便侵占了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尽管俄罗斯人曾短暂地控制过这座煤矿,但他们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1909年,日本人通过手段从软弱的清政府手中夺取了东三省的实权,从此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前,抚顺煤矿一直处于日本人的控制之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至少开采了两亿吨的煤矿。这些煤矿不仅用于日本国内的建设与发展,而且通过销售煤矿所获得的资金,被大量投入到侵华战争之中。

在日军撤退后,抚顺矿区历经国民党与苏联的蹂躏。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片土地才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家急需各种资源来推动发展,煤矿资源尤为关键。而抚顺煤矿在这个时候,就如同及时雨般,满足了新中国对煤矿的巨大需求。

新中国的崛起与抚顺市的繁荣,都源于这座煤矿的贡献。在那个充满建设热情、追求发展的年代,抚顺市因煤矿产业而焕发出璀璨的光芒。然而,随着矿藏的逐渐枯竭,这份辉煌也终究烟消云散。

【矿产辉煌不再,中国昔日第一大露天矿如今怎样了?】

抚顺与东北老工业园区的衰落几乎是齐头并进的。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为了加速发展的进程,我们将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从而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这种发展是迅速的,但往往忽视了其后果,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科技的进步总是迅猛而无情,工业领域的革新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使得像抚顺这样的东北老牌工业园区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这些昔日的功臣,因为长时间的拼搏与努力,身上往往累积了众多的问题和困难。

抚顺西露天煤矿与众不同,其煤矿层与表层地壳间的距离很近,使得开采变得相对容易。因此,这里并没有深邃曲折的矿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的开阔矿坑。

露天开采易导致严重的粉尘污染问题。尽管抚顺西煤矿已停止开采,但受损的矿土层依旧随风飘散粉尘,持续造成环境污染。

过度开采不仅给小型矿场带来灾难性影响,还严重破坏了地质结构,导致煤矿透水事故风险急剧上升。这意味着每次煤矿工人下井,都如同将生命置于危险的边缘。

地质塌陷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些矿厂家属区的老旧民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开裂和沉降现象。这些安全问题迫使许多老矿工在退休后选择举家搬迁,导致原本热闹的矿区变得一片萧条。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抚顺这座小城市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败的巨变。经济逐渐萎缩,居民收入显著下降,劳动力不断流失,这一切都使得这座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年轻人从这里出发,寻求更远大的前程,老年人因无法忍受辽宁的严寒,也纷纷离开故乡,投奔在其他城市安家的儿女。

当提及抚顺,现代的青年或许很难联想到它曾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矿场,这种遗忘带着一丝讽刺。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抚顺麻辣拌”或许已经取代了矿场,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对这个城市的第一记忆。

【老矿坑的春天在哪里】

如何为老旧矿坑注入新活力?

抚顺市政府的策略实际上是明智的。他们优先处理棘手问题,如采煤塌陷。采煤塌陷区不仅威胁现有建筑物的安全,还阻碍城市的发展前景。因此,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采煤塌陷问题是,重新填充已经挖出的空间。通过这样做,可以恢复土地的稳定性和使用性,从而减轻塌陷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方法既直接又实用,是处理采煤塌陷问题的常见手段。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矿坑深度已超450米,尽管政府寻得了转化废弃资源的方法,即将开采的页岩层回填矿坑,大幅降低了土方成本,但这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以实现。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抚顺提供了众多可供借鉴的“典范案例”。

唐山南湖湿地公园便是一个绝佳范例,这座城市历经十余载,将昔日的采煤塌陷区蜕变为享誉中国的4A级旅游景区。不仅如此,2016年,唐山更是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再次证明了其在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方面的卓越能力。

南湖湿地公园选择了一种更环保、更具创意的方法。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回填工程,而是将采煤塌陷坑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水系网络。在此基础上,湿地公园得以建立,这个水系成为了公园的核心。

在塌陷区附近,由于安全原因,不宜建造高耸的建筑物。因此,经过周密的加固工程后,湿地公园的周边区域被改造成了一个文化中心,其中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体育馆等大型公共设施。这些设施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好去处。通过这一改造,废旧遗址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改造蓝图也类似,矿区的停产既是终结也是新起点。不久的将来,一座“生态欢乐谷”将在废弃的矿地上崭新崛起。

矿坑扬尘问题将得到根本改善,得益于广泛的绿化措施。同时,湿地系统能有效过滤掉浓度过高的甲烷气体,保障环境安全。

抚顺西露天煤矿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中国煤炭业的起伏。如今,这里转型为煤矿博物馆,吸引游客和当地民众前来参观,共同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感受煤矿工人为国家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这个小城市的变迁,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百年来国家的荣辱与共。

重构后的主导产业不仅稳固了本地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而且成为吸引全国精英人才的磁石。

无论何时,人都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当抚顺西露天矿场再次吸引人群时,它将再次迎来辉煌的时刻。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