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制裁日益加剧。为避免潜在的后门风险,中国政府正考虑转向国产信息技术产品,并已开始着手要求政府机构采购本国生产的硬件及软件系统。据报道,中国政府最近发布了采购需求标准,其中包括禁止政府电脑使用英特尔和AMD芯片、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外国制作的数据库软件。
这一举措的首要目的是确保中国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等关键行业的信息安全。根据初步统计,仅去年就有大约200万起网络攻击事件发生在中国,其中许多攻击都是利用软硬件后门发起的,而这些软硬件大多来自美国及其盟友。因此,淘汰这些软硬件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减少对外部威胁的脆弱性。
这一决策不仅是提升我国信息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国产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化、国产化的关键战略。若政策能够广泛推广至民间,将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也将推动国产软硬件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多年前,中国已经认识到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强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尽管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仍然相对依赖外国软硬件设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积累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储备和相关产品。
去年年底,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联合发布了首批安全可靠测评清单。该清单涵盖了18款芯片产品、6款操作系统和11款集中式数据库,全部由国内企业研发制造,包括鲲鹏、龙芯、飞腾、盘古、海光等芯片,以及银河麒麟等桌面操作系统和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一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本土企业在信息技术产业软硬件领域的显著成就。
当然,中国此举对中国民众而言是一则好消息,但对美国人来说可能并不那么令人愉快。
美国一直在竭力阻挠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例如通过联合盟友限制向中国提供高端芯片等手段。如今,一旦中国成功突破这一障碍,美国的封锁策略必将受挫。
另外,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利用其产品后门监控全球,即使是其盟友也未能幸免。然而,如果中国全面淘汰美国相关产品,实质上就等同于剥夺了美国的监控手段,对美国的情报收集工作将构成严重打击。
此外,美国的监听范围甚至包括其盟友。
第三,这对美国半导体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打击也将十分巨大。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为英特尔公司贡献了约27%的销售额,达到了超过145亿美元;为AMD公司贡献了约15%的销售额,达到了超过34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逐步停止使用美国公司的产品,这些公司将不得不承受相当大的经济压力。
或许是中国的反制举措出乎意料地迅速,美国似乎有些措手不及。美国财政部长日前宣布,将于4月份迅速访华。外界普遍认为,在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耶伦此次访问旨在缓解双方紧张关系,以促使中国与美国继续合作。然而,美国似乎只想占中国的便宜,而不愿给予相应的回报,这种行为违背了市场规则,令人不齿。中国的反击显得非常坚决,现在关键是看美国如何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