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14年,中国费心布局的瓜达尔港,为何却成为俄罗斯突破口?

发表于2024-04-24 11:15 614 次查看 6.6评分

目前,俄罗斯通过中国经营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运送小麦等货物。在俄乌冲突和西方围堵的背景下,俄罗斯的这一行动十分不易。瓜达尔港作为我国长达14年的投资项目,如今却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战略突破口,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俄罗斯为何要绕道加入瓜达尔港?这背后究竟有何目的?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海岸,是阿拉伯海北岸的重要港口。它毗邻伊朗,距离伊朗边境仅120公里,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关键通道。港口地理位置优越,距离霍尔木兹海峡不到400公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

瓜达尔港最初隶属于阿曼王国,但在1958年,巴基斯坦以300万英镑的价格从阿曼手中购买了这一地区。自那时起,巴基斯坦一直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座国际深水良港。然而,由于资源有限,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施。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投标了巴基斯坦的输油管工程,并计划投入巨资将土库曼斯坦的阿特拉巴德油田与巴基斯坦相连,并延伸至瓜达尔港。然而,由于美国对阿富汗局势的忧虑以及俄罗斯的干预,导致该计划最终搁浅。

尽管美国曾与巴基斯坦私下签署了瓜达尔港的合作备忘录,但协议内容引发了巴基斯坦国内和军方的强烈反对。协议要求在港区内安装美国科技武装的电子通讯网络和现代化机场等设施,这引发了对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担忧。面对国内外舆论的压力,美国的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巴基斯坦转而寻求中国的支持,请求援建瓜达尔深水港项目。中巴合作迅速展开,2000年达成合作共识,2001年中国正式做出援建决定。然而,2007年一期工程完成后,问题接踵而至。

中国意外在竞标中失利,瓜达尔港的二期项目被新加坡中标。新加坡提出了比中国更具诱惑力的条件,巴基斯坦难以拒绝。然而,一旦新加坡获得项目后,却将其搁置了7年之久,尽管巴基斯坦多次提醒,但未见进展。最终,巴基斯坦不得不撕毁与新加坡的合约,重新将二期项目交给了中国。然而,项目经历了多番波折,耗时长达14年,直到2015年才最终完成所有建设工程。

2015年11月11日,我国正式获得了瓜达尔港9.23平方公里土地的使用权,租期为43年。如今,瓜达尔港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践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标志性工程和地区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未来,它将有助于我国克服马六甲的地缘政治挑战,进一步保障国内的能源安全。然而,尽管我国对瓜达尔港进行了精心规划,但俄罗斯却将其视为重要的突破口。

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为中国和巴基斯坦带来双赢,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中转口岸和贸易枢纽。巴基斯坦地处南亚西侧,与印度、中国、阿富汗、伊朗接壤,与俄罗斯相距甚远,中间隔着一个中亚地区。然而,即使如此,俄罗斯仍然选择绕道将商品运往瓜达尔港。去年,俄罗斯派出了9艘货轮,运载45万公吨小麦抵达瓜达尔港,这标志着俄罗斯正式参与了瓜达尔港乃至中巴经济走廊项目。

事实上,早在2016年,俄罗斯就获得了瓜达尔港的使用权。当时,俄罗斯曾表示正在考虑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巴经济走廊连接在一起。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于2015年,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五国组成,均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参与中巴经济走廊,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得以进一步接近。

尽管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并无直接联系,但要实现双方合作,需要一个第三方作为引导。中国正是能够胜任这一角色的重要桥梁,成为促进俄巴两国合作的关键因素,而这一桥梁的核心便是瓜达尔港。

多年来,我国对瓜达尔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精心经营使得巴基斯坦已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意味着,俄罗斯若想加强与巴基斯坦的经济往来,必然需要通过中国。

此外,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与巴基斯坦合作的“第三方”,也是基于对印度方面的战略考量。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一直受到西方制裁的围堵,尤其在能源市场方面遭遇了巨大挑战。为了缓解这一困境,俄罗斯不得不将其油气资源低价转向亚洲市场。在这方面,印度成为了俄罗斯石油的主要海外买家。据2023年数据显示,印度的俄原油进口份额高达36%,平均每天有166万桶源源不断进入印度市场,比2022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总进口额高达450亿美元。同时,印度对俄罗斯其他石油产品的需求也持续增加。这种巨大的需求市场有效地缓解了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压力。

尽管俄乌冲突仍未结束,欧洲市场也未能恢复,但俄罗斯仍然需要依靠印度强大的购买力来支撑本国经济的发展。

考虑到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很可能不会直接与巴基斯坦接触。此前,俄罗斯曾向印度保证不会与巴基斯坦在军事等方面展开合作。然而,如果俄罗斯与巴基斯坦的合作转变为中俄巴三方合作,印度将无法以此为把柄。这样一来,俄罗斯就可以放心地加深与巴基斯坦的联系。在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俄罗斯若想与阿富汗、伊朗等国家合作,也将更加容易。未来,通过多方积极配合,有利于打开亚欧大陆发展的新格局。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