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急了!大国外长访华呼吁合作不脱钩,中国要答应欧洲2个要求

发表于2024-04-24 10:00 437 次查看 6.6评分

近两年来,俄乌冲突导致欧洲陷入动荡,美国则从中获得了丰厚利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有人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在这场战争中,欧洲经济遭受了重大影响,究竟是美国还是中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近日,欧盟派出了一位重要人物,为这个问题揭开了谜底。

法国外长塞茹尔于4月1日访华,此次访问的核心议题显然是涉及中法乃至中欧的经济议题。

在访华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塞茹尔特别强调了两个重要的经济事项。

首先,他明确表示与中国在经济上“脱钩”是不可取的。接着,他提到了两个关键的经济议题,即恢复经济平衡和建立中法关系在“健康和可持续”基础上。

考虑到最近两三年间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法国外长的表态显然寓意深远,意味着他此次访华的目的远非简单。

总体来看,俄乌冲突加剧了欧洲的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这使得欧洲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全球经济的现状。

这也导致了一个令美国人不太乐观的结果:虽然在政治上北约更加紧密了,但在经济上,欧洲与中国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

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5万亿元人民币,每分钟的交易额超过了千万元。

在战争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背景下,美国成功地在政治上团结了欧洲,但在经济上却正在失去对欧洲的控制,甚至可以说正在与中国分享欧洲市场。

从短期来看,自2022年4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获得了大量的能源和军火订单,从而从欧洲获利颇丰。然而,这种贸易利益是临时性的、不可持续的。

相反,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却渗透到了欧洲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许多中国商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中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广受欢迎,牢牢站稳了脚跟,难以被其他国家挤出市场。

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虽然美国目前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一定利益,但中国却赢得了欧洲未来的经济格局。

然而,随着中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些人开始担心这种趋势,同时美国也在一旁助长火势,敦促欧洲与其一同采取脱钩、断链和降低风险的做法。

当前,整体而言,中欧经济关系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转变过程中。欧洲人享受着来自中国的物美价廉商品,但内心却时刻感到一丝不安。

这种不安情绪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逆差正逐渐扩大;其次,中国产能过剩对欧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实际上,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并非新鲜事物,多年来,欧盟一直在对中国商品展开调查,并对其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以中国皮鞋为例,其在欧洲市场上的命运可谓波折不断,每隔几年就会遭遇一次问题。

去年10月,欧盟再次宣布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一些专家认为,最早可能于今年7月开始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税。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快速崛起,欧洲对钢铝和光伏的悲剧重演感到担忧,他们担心在自己的门口再次失去芯片市场。

美国借机挑拨离间,不断在欧洲人的伤口上撒盐。

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公开表示,她将直接提醒中国,不要再将新能源汽车等廉价商品出口到美国和西方国家,因为这正在导致大量的失业。

欧盟要求中国采取措施解决中欧贸易逆差问题,甚至要求中国限制出口。

了解清楚中欧之间复杂的经贸关系后,我们再来审视法国外长塞茹尔此次访华所提及的两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目前欧洲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大多数国家的增长速度都非常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去年出现了负增长,这使得法国急切希望加强与中国以及整个欧洲的经济合作。

然而,作为欧盟核心的两个重要国家之一,法国必须代表欧盟,强调欧洲希望实现经济平衡,以实现“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中欧经济平衡呢?显然有一些方法,至少有两种。

首先是扩大对欧洲商品的进口;其次是中国企业增加对欧洲的投资。

如果中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设在欧洲,那么对欧洲的出口就会自然减少,这也是欧盟对中国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的真正原因。

他们的目标并非是停止购买中国商品,而是希望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本地化生产,这与直接抢夺中国制造业也别无二致。

不久前,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呼吁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厂,这也是一个相似的主意。

我们不必担心会发生像美国那样的制造业空洞化,因为中国仍然是全球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最优秀的国家之一,2024年之后,中国制造业大规模进军欧美市场的时机也即将到来。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