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河罕见变清了,这意味着什么?应验“黄河清、圣人出”吗

发表于2024-04-23 17:31 473 次查看 6.6评分

黄河的清澈令人意外?长久以来,黄河以其泥沙浑浊的水质著称,但最近从陕西的游客拍摄的视频中看到,黄河的水质竟然变得清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黄河为何不再泥沙俱下?这里面是否有某种先兆?接下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黄河的水质变清是有迹可循的吗?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5464公里,源头位于青海省,流经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等九省,最终汇入山东的渤海,流域面积高达79.5万平方公里。作为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不仅满足了国内大部分人口和农田的用水需求,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黄河之所以泥沙众多,是由于其流经黄土高原的支流在遇到暴雨时带入大量泥沙。每年大约有16亿吨泥沙被冲刷入河,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达35公斤。通常人们形容黄河为“一碗水半碗沙”,然而最近黄河的水却变得清澈。

黄河水的清澈并非一朝一夕之变,其实从2000年开始,黄河的泥沙含量已逐年减少。2000年至201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黄河的年均泥沙量约为2.64亿吨,而到2021年这一数字降至1.7亿吨,泥沙量的减少也预示着黄河正变得更清澈。此前已有专家预测黄河会变清,甚至可能是近500年来最清澈的。

为何黄河会变清?

黄河的颜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人们通常认为黄河应当呈现黄色,那么其变清是否有所征兆呢?黄河变清的现象并不常见,历史上也仅有43次记录。目前黄河再次变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退沙还林政策的实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过去,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仅为0.9%,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家开始实施植树造林、建设梯田和淤地坝等生态工程。

几十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大幅提升至63%以上,不再是贫瘠的沙地。随着水土保持率从29.08%提高至63.44%,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也相应减少。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科学家认为,黄河水变清是一个周期性现象,由大气循环和气候因素控制。从20世纪60年代起,该地区的总体降雨量开始减少,导致黄河的水流量减小,其携带泥沙的能力也相应降低,泥沙因而沉积。

同时,降雨量减少不仅影响了泥沙输送,还导致黄河的水量减少。据2000年数据显示,黄河花园口站的流量比过去减少了35%。过去500年里黄河的年均流量约为400亿立方米,而现在仅约20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目前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黄河水清是否预示大灾?

关于黄河水变清,民间有“黄河清、圣人出”以及“黄河水清,必有大灾”的说法。第一句话表明人们将黄河水清视为吉祥的象征,预示生活将会改善,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美好期盼。

然而,也有人认为黄河水清可能预示着灾难。历史上记录,在嘉靖年间黄河水变清后,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明朝时北京还曾发生一场原因不明的大爆炸事件。由于这些事件都发生在黄河水变清之后,因此有了“黄河水清,必有大灾”的说法,但是否真有其事尚无定论。

尽管关于黄河水变清的看法仍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黄河的浑浊是其自然状态,已与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如黄河鲤鱼等生物已适应了这一环境。黄河泥沙的减少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