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沙场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常与西北的广袤沙漠联系紧密。因为中国的沙漠主要集中于偏远的西北地区,大部分人对此地避之不及。相较于那些静谧的小桥流水的景象,广阔的沙漠常以其荒凉和壮烈的形象呈现。
中国是全球沙漠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八大沙漠合计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西北。加上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总面积高达1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风沙天气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不仅妨碍人类生活,还可能通过侵蚀扩展沙漠面积,对植被造成破坏。中国的沙漠治理工作自启动之日起便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称赞。
中国民众与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抗争始终在持续。几十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中国创新的“草方格”技术,让国际观众惊叹不已。毛乌素沙漠,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位于陕西省榆林。
根据陕西省林业局的数据,榆林的沙化土地已有93.24%得到治理,表明毛乌素沙漠可能很快在地图上不再见。这片沙漠以每年1.62%的速率逐渐减少其范围,种植的树木若按一米间距排列,其长度可以环绕地球赤道54周。共同植树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2018年11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及环境署执行秘书公开表扬了中国在治沙领域的成就,并希望这些技术能够推广至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然而,近年来,一些西方专家开始提出沙漠消失可能带来的气候变化和未知影响,德国和英国的专家强调,我们在这方面必须极为谨慎。
那么,沙漠真的重要吗?中国的沙漠变为绿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首先,沙漠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是地面完全被沙子覆盖,植物稀少,降水少,空气干燥。尽管看似毫无生机,沙漠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干燥的气候有利于重要矿物质的形成和富集,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能发现许多古代人类文物和化石。此外,沙漠与森林一样,都是重要的碳存储地。
沙漠中的土壤富含矿物质,但缺乏有机物。长期的沙漠环境使得重复的降水将土壤变为盐碱地,碳酸钙的沉积使沙粒与石头结合,形成数
百厘米厚的“水泥层”。在猛烈的阳光直射下,这些土壤无法吸收热量,导致沙漠气候极端,昼夜温差巨大。
沙漠的植被虽少,但生存的植物大多具有抗旱或耐盐的特性。这些看似虚弱的植物常拥有发达的根茎系统,直接触及地下水层。例如,美国西南部的沙漠仙人掌能活200年,高达15米,重达10吨,是沙漠中的“巨树”。
水源在沙漠中尤为珍贵。尽管沙漠中的降雨少且多为暴雨,水道很快会被雨水填满,这可能导致洪水。然而在沙漠中,这类问题往往短暂,因为河水会在一两天内迅速干涸。世界上很少有河流贯穿沙漠,但黄河例外。
考虑到沙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显然沙漠的治理是必要的。沙漠的扩张会严重限制当地发展和资源利用。至于沙漠消失可能带来的影响,虽然可能影响遥远的未来或根本不存在的风险,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中国的沙漠主要是内陆型,远离水源,虽然一些沙漠附近存在水资源,更容易开发利用,例如沙特半岛沿海、澳大利亚西海岸、地中海南岸和纳米布沙漠。如果不进行沙漠治理,这些区域难以直接利用。
沙漠治理不应过于乐观。不应被中国毛乌素沙漠绿化的案例误导,毛乌素沙漠的环境破坏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尽管水资源尚可,但这是绿化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绝对干旱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是不现实的。因此,沙漠的利用不能被忽视。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沙漠也是自然界的重要部分,令人敬畏的沙漠戈壁具有其潜在价值。有专家提议开发中国的“沙业”,认为沙漠是错置的财富。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沙漠,而不仅仅是将其变为绿洲,始终是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家已在西部沙漠地区开发风能、光能和热能,这是有效的尝试。
结语中提到,千年来西域的沙漠风沙不断,这些地区曾孕育文明,也曾吞噬文明。虽然过去几十年草场和林地不断消失,绿洲逐渐沙化,但作为后人我们期待未来的变化,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行动。沙漠或许是我们能够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