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曾前往中国访问,并警告说将针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采取行动。你能想象这么严重的后果来得如此迅速吗?
就在中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商考虑再次通过墨西哥作为桥梁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却异常高效,已经迅速关闭了这一通道。这一行动对中国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
根据路透社4月18日的报道,三位墨西哥官员透露,受美国的影响,墨西哥政府正在停止提供低成本土地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此与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保持距离。
情况还在发展,报道还指出,今年1月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最后一轮谈判中,墨西哥官方已明确表示将不再提供之前的激励政策,并且决定暂停未来所有与中国汽车企业的会谈。
自那以后,墨西哥与中国的汽车厂商再无会谈,这表明双方的合作完全暂停。
有观点认为,墨西哥政府怎能放弃这样的经济合作机会?但事实是,他们更害怕美国的影响,这种情形在过去一百年间一直存在。
耶伦在访问中国期间提到了中国的“产能过剩”给美国相关产业带来的挑战,特别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2月,美国总统拜登曾明确表示要针对中国汽车启动专项调查,联邦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多次在媒体上发表强硬言论,指责中国汽车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并声称这并非为了拜登的竞选造势。
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中国的车商如果还想进入美国市场,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寻找绕过这些障碍的方法。
过去几年中,中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出多种策略,其中最成功的一种就是通过在东南亚和墨西哥“洗一水”后,将产品以当地制造的名义出口到美国。
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对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增长了76%,而2022年又有了48%的大幅增长。
截至2022年,近3000家中国企业在墨西哥进行了直接投资,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都设立了工厂。
显然,在这波投资浪潮中,中国汽车行业也未落后。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早在2018年,中国对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就增长了35%,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又增长了48%。
在2022年至2023年间,出口额每年仍持续以14%的速度增长。
这说明耶伦提到的“产能过剩”问题并非空穴来风,美国早有对中国汽车下手的意图。汽车产业是美国的传统支柱行业,他们的目标显而易见。
实际上,这一策略早已被美国人发现。
去年12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代表美国政府与墨西哥签订了加强外国投资审查的联合备忘录,尽管文中没有直接提到中国,但其针对性非常明显。
有专家认为,美国阻止墨西哥与中国汽车合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迫使中国与美国直接谈判,从而掌握主动权,达成美方希望的条件。
美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它能否成功实现?
美国前总统、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曾宣称,如果他再次当选,将对在墨西哥生产的中国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但他也表示,如果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厂并雇佣美国工人,就不会有问题。
这是一种精明的策略,既解决了美国的就业问题,也提高了中国汽车的成本,同时还将中国的制造业带回美国。
这种策略与芯片制造商如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做法类似,只不过芯片行业是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而对中国汽车则主要是大棒。
中国汽车真的必须进入美国市场吗?当然不是,实际上中国汽车在美国的销量非常有限,至少目前来看,我们并不依赖美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汽车出口的领头羊。
比亚迪的执行副总裁李柯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表示,目前他们没有计划进入美国市场。尽管这个市场很有吸引力,但其复杂性也不可忽视。
美国似乎忘记了,不同于芯片,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中国完全掌握了技术和成本优势的领域,美国在这里处于劣势,使用大棒的策略自然行不通。
美国失去了与中国汽车合作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跟上全球汽车转型的机会。这是显而易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