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许多观点质疑中国经济,认为外资正在从中国撤离。然而,最新的央行数据却展示了相反的趋势。
最新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境外机构大量购入中国境内的债券。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难道之前所谓的中国债务危机已经不复存在了吗?
2024年4月1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一季度的金融和外汇收支情况发布会上公布了一项关键数据。
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境外机构加大了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
整个2023年,境外机构的净增持金额为230亿美元,而仅2024年第一季度就达到了416亿美元。
截至今年3月底,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1129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目前,外资的债券持仓总额已超过5700亿美元,约占境内债券托管总量的2.6%。
这57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4万亿人民币,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
为什么境外机构突然增加了对中国债券的投资?他们主要投资了哪些类型的债券?
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三个原因: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提供了支撑,二是投资价值得到了保障,三是因应全球投资布局的需要。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独立表现有助于境外投资者分散风险。
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出,包括境外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投资者,正在有序增持中国国内的债券,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中长期债券。
这些债券虽然收益率较低,但具有高信用评级和低风险,明显具有避险属性。
是否意味着境外资本正在将中国视为一个避险场所?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
近两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快。
此外,中国经济基础坚实,运营稳定,风险控制得当,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经济体之一。在当前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这是极其珍贵的。
随着美元持续加息,全球经济增长受阻,安全的资本投资地变得寥寥无几。
近期日元大幅度被做空,亚洲主要货币普遍贬值,与此同时,人民币异常坚挺。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债券被视为优质资产。
很多人误解了债券的本质,受美国次级债影响,误以为世界各地的债券都是低质的。
中国的债券发行严格,一般只有高质量的资产才能发行债券。
债券的主要购买者是中国的普通百姓,我们必须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此,中国债券对应的是大量的优质资产,包括众多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民生项目。
总的来说,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的看好是合情合理的。
但境外机构的大量增持也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我们很多人对美国金融资本的手段缺乏足够的警惕,认为那些所谓的割韭菜论调是阴谋论。
然而,作为全球金融霸主,美国金融业的先进性和手段之狠,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们的债务本身仍有风险,也为外部资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果境外机构预谋对债券市场采取不利行动,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市场波动。
此外,境外资本可能先通过评级机构降低评级,然后进行做空操作,并通过舆论加剧市场恐慌,放大危机感。
在中国,许多投资者缺乏独立判断力,容易受舆论影响,轻微的动荡都可能引发大的波动。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紧张,而应该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进一步开放中国债券市场,使境外投资者参与更加便利。
在美元加息的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紧张,大国之间暗流涌动,不排除某些境外资本的冒险行动,因此提高警惕,预防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