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元正遭受大量做空,这一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未来影响可能超乎许多人的预期,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可能是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可能不再。
未来还有多少人会选择使用日元呢?日元的地位是否会迅速下降?利用这个机会,人民币是否可能迅速超过英镑,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我们尝试解析一下。
近来,日元面临国际做空者的大规模攻击,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实际上,这轮针对日元的做空从今年年初开始,到了4月份,国际上的做空者大规模集结在日本,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4月份初,数据表明,日元的净空头头寸已经超过了15万份,达到了过去17年的最高点,这显然是一次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行动。
日元的价格大幅下跌,今年1月1美元兑换140日元左右,目前已经跌破了154日元的关键点,跌幅超过10%,而且这种下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绝对是一次剧烈的下跌。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日元大幅下跌会带来什么后果?
最直接的结果是日元的信誉受损,甚至可能一蹶不振,导致其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迅速下降。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作为国际货币,货币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国际货币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储备货币和支付货币,如果货币波动过大,就难以用来支付,也就更少有人愿意将其作为储备货币。
如果货币价值不稳,波动剧烈,一旦入手就会贬值,谁还会愿意使用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较为表面的理解,如果你深入了解当前国际货币的交易结构,就可以理解这次大规模做空对日元造成的严重打击。
我们来简要查看一些数据,虽然可能不是特别精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商品贸易总额约为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大约25%,服务贸易额约为9000亿美元,占比约15%。
因此,人民币的储备和支付货币地位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贸易支撑。
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则有很大的水分。
当前SWIFT系统每年的交易规模约为2000万亿美元,而全球的贸易额只有大约30万亿美元,还有几万亿的外国投资。
那么多的差额是什么呢?答案是金融衍生品的泡沫,以及非法和地下市场交易。
金融衍生品泡沫包括了大量的投机性资产,比如期货、股票、债券等。非法和地下市场交易包括毒品、赌博、地下钱庄等。
他们的交易量是我们的两倍,但是资金使用量是我们的40倍。
这说明他们的庞大资金大部分来自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汇兑交易,是投机资本在各国之间的快速转手,并没有商品和服务贸易作为基础。
世界货币的参与,完全依赖于自身的信用,是否愿意使用美元、人民币、欧元、英镑或日元,全靠这些货币是否具有足够的信用价值。
因此有观点认为,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是“四大水币”,而只有人民币才是真正有实体支撑的硬通货。
如果日元的信用完全崩溃,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可以说是其“脊梁骨被打断”。
我们再来看看目前五大国际货币的交易份额。
根据4月18日发布的SWIFT报告,2024年3月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美元、欧元、英镑分别以47.37%、21.93%和6.57%的占比位居前三。
人民币的占比为4.7%,已经连续五个月成为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与排名第三的英镑只有1.87%的差距。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的全球外汇储备规模数据,前五位分别是美元58%、欧元20%、日元5.7%、英镑4.8%、加拿大元2.58%。
人民币位居第六,占比2.29%,这个比例看似低,不到日元的一半。
总的来看,人民币在支付货币中的份额已经超过了日元,如果再考虑CIPS系统中的人民币交易量,与英镑的差距已经缩小到1%左右。
然而,在储备货币中,人民币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果这次日元信用崩溃,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将会急剧下降,人民币有可能获得它的份额,超越英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这次日元的崩盘,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无疑是国运的加持。
这可能是自2009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面临的最佳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