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财政分配”活动再次启动,今年的规模再次超过了10万亿。
我国采取的是“分税制”财政模式,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收入的一部分上缴中央,另一部分留作自用。
因此,我们经常观察到全国31个省份的财政自给率均未达到100%,例如2023年,自给率最高的上海仅为86.2%,广东则为74.8%。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省份无法自给自足。以广东为例,尽管每年产生的税收超过2万亿元,实际留存的仅为1万亿元。尽管有一半税收上交中央,广东的财政自给率超过70%,已属相当优秀。
中央政府在收到地方税收后,会根据地方的财政状况进行再分配,即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通常中西部和东北三省获得最多的转移支付。
财政部最近公布的2024年中央财政预算显示,今年的地方转移支付预算额为10.2万亿元。而2023年的转移支付预算为9.71万亿元,实际执行金额却达到了10.3万亿元。
从公开数据看,四川和河南再次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分别获得6184.9亿元和5335.7亿元的转移支付,总额均超过5000亿元,远超其他人口大省的分配额。
有人可能会质疑,四川和河南的经济并不弱,常年的GDP排名全国第五和第六,为什么会获得最多的资金?
虽然这两个省的总GDP较高,但发展水平极不均衡。2023年四川的GDP超过6万亿元,其中成都就贡献了2.21万亿元,几乎占了省内四成的GDP。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和山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河南的情况也类似,多数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022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仅为58.35%,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河南为57.07%,排名倒数第六。低城镇化率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发展资金。比如四川,在128个县中有88个贫困县,因此需要更多的扶贫资金。
同时,四川和河南作为人口大省,2022年河南的常住人口为9872万,全国排名第三;四川的常住人口为8374万,排名第五。因此,尽管获得了最多的转移支付,但人均转移支付并不高,四川排名全国第15,河南排名全国第24。
2023年,四川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529亿元,全国排名第七;河南为4512亿元,排名第八。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城镇化率低等因素,两省的财政支出也很大。2023年四川的公共预算支出为1.27万亿元,河南为1.1万亿元。这说明四川和河南对转移支付的依赖性非常强。
关于“富省资助穷省”的争议一直存在。但是,贫困省份对国家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天然
气产地,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天然气供应。四川还是全国水电外送电量最大的省份,每年超过1300亿千瓦时,连续六年居首位,有数据显示上海每5盏灯中就有一盏是四川提供的电力。四川为了确保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不惜自身实施限电。
河南同样重要,作为“中原粮仓”,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和十分之一的粮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多年来矿业产值居全国前五位。四川和河南还为东部沿海省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经济如同一盘棋,每个省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东部省份主导经济发展,而中西部省份则负责能源和粮食安全。东部省份对中西部省份的转移支付并非一种损失,而是实现整体繁荣的必要手段。
尽管如此,一些地区的财政支出过度,导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额度年年上升,这种趋势难以持续。因此,中央政府多次强调要“过紧日子”,并且将其变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