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慌了!大国外长访华表态不脱钩,中国要答应欧洲2个要求

发表于2024-04-19 14:04 506 次查看 6.6评分

近两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引发了一场战争,令欧洲处于动荡之中,同时美国从中获利丰厚,这也引起了全球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动。

这引发了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在这场战争中,欧洲经济遭受重创,而美国与中国之间,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最近,欧盟派出了一位重要人物访问中国,揭示了这个谜题。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法国外交部长塞茹尔于4月1日对中国进行访问,此次访问的主要议题显然聚焦于中法乃至中欧的经济议题上。

在访问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塞茹尔特别强调了两项经济议题的重要性。

塞茹尔首先明确表示,与中国经济上的“脱钩”行为是不明智的。接着,他讨论了两个重要议题:首先是恢复经济平衡,其次是中法关系应基于“健康和可持续”的原则。

结合近两三年来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法国的这番声明意味深长,暗含深意,显示出他此行的目的远非简单。

从宏观角度看,俄乌冲突加剧了欧洲的通胀和能源危机,使得欧洲人对全球经济的理解更为透彻。

这导致了一个美国人不太乐见的结果:尽管在政治上北约关系更为紧密,但经济上,欧洲与中国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

现在,中国已成为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5.5万亿人民币,每分钟的交易额超过千万。

通过利用战争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美国在政治上联合了欧洲,但在经济上却正在失去对欧洲的控制,或者说,正在与中国分享欧洲。

短期来看,自2022年4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通过能源和军火订单从欧洲获得了巨额收益,但这两种贸易都是短暂和不可持续的。

与此相反,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已深入到欧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中国的产品因其受欢迎和市场地位稳固而难以被替代。

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赢得了欧洲的现在,而中国则赢得了未来。

然而,中欧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美国人不断煽风点火,提醒欧洲采用与美国相似的经济脱钩和去风险化策略。

目前,从总体上看,中欧经济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转变期,欧洲民众虽然享受着中国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内心深处总感觉有些不妥。

这种不安的感觉,表现为不满甚至是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对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二是中国的产能过剩对欧洲市场造成冲击。

实际上,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新问题,多年来欧盟对中国的商品进行了多次调查,并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

比如,中国的皮鞋在欧洲市场上历经坎坷,每隔几年就遭遇一次调查。

去年十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有专家预测,反倾销税最早可能于今年七月开始征收。

此外,随着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快速发展,欧洲也担心钢铁、铝材和光伏产业的悲剧重演,担心在自家门口失去芯片市场。

美国人趁机煽动,不断在欧洲的伤口上撒盐。

就在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公开表示,她将直接提醒中国不要继续向西方国家出口价格低廉的商品,因为这正在导致大量的失业。

欧盟要求中国采取措施解决中欧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甚至要求中国“控制”其出口量。

了解中欧之间复杂的经贸关系后,我们再次审视法国外交部长塞茹尔此次提到的两个议题,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含义了。

目前,欧洲经济形势不佳,大多数国家的增长速度极低,德国去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显然,法国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但作为欧盟的两大核心国家之一,法国也不得不代表欧盟强调恢复经济平衡的重要性,这是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那么,如何实现中欧经济平衡呢?显然有方法,至少有两种。

首先是增加对欧洲商品的进口;其次是鼓励中国企业增加对欧洲的投资。

如果中国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欧洲,自然会减少对欧洲的出口,这正是欧盟启动对中国汽车反补贴调查的真正目的。

他们的意图并不是停止购买中国商品,而是希望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本地化生产,这与直接竞争中国制造几乎无异。

不久前,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也呼吁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设立工厂,目的同样是为了本地化生产。

我们无需担心美国那样的制造业空心化,因为中国依然是全球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最优秀的国家之一。

到了2024年以后,中国制造业向欧美大规模扩张的时代也将到来。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