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伦的中国之行中,美方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这一举动似乎并不合理。很多观点认为,这仅是一个幌子,那么美国的真实意图何在?
实际上,美国此次行动的背后既隐藏着真实目的,也体现了对中国制造业的关注。要理解美国的策略,关键是要明白一点,即通过观察美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透视耶伦访问中国的真正意图。
那么,美国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之前的文章《耶伦访问中国,是美国的屈服还是最后通牒?拜登会开战吗?》已经对此进行了探讨,答案是美元的危机。
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美元霸权对美国来说有多重要。美国在最近几轮加息中获得的利益,让其发现了一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大赚特赚的方式。
有人称,美元既是美国的甜蜜之源,也是其危机的根本。正是在1970年至1980年间,美国发现了这种迅速致富的方法,导致资本家们将赚钱效率远低于金融业的制造业驱逐出去,造就了如今制造业的空心化现状。
如果存在一种能够轻松聚财的方式,谁还愿意辛苦经营工厂呢?
但这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今的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美元。
美国金融业对GDP的直接贡献高达21%,如果算上相关产业,至少占40%以上。比如,房地产已经金融化,连AI行业也在变成金融工具。
美国的金融资产总规模超过340万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75%。
在今天的美国,几乎一切都已金融化。如果美元失去其作为世界货币的强势地位,后果将不堪设想。
自二战以后,美国发动了数十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为了石油,而石油背后则是美元。
比如,第二次海湾战争的起因就是伊拉克想要摆脱美元,改用欧元作为石油交易的货币。
众所周知,1970年代,美元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曾经崩溃过一次,美国花费了十多年时间,以国家信用(美国国债)为抵押,才成功地重建了美元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的运作,如今的美元体系面临着比1970年代更为严峻的局势。
美元的三大支柱:石油、美国国债和美军,目前两个半已经摇摇欲坠。
石油美元已经名存实亡,美国几乎失去了石油的定价权;美国国债高达34万亿美元,信用摇摇欲坠,难以为继;唯有美军还在努力维系,但也难以平息全球范围内的动荡。
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货币的支配权一直是维系霸权的基础,从荷兰盾到英镑再到美元,世界货币的更迭标志着全球霸权的更替。
美国迫切需要再次重建美元体系,否则其霸权地位将不保。
那么,有没有办法重建美元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世界货币总能找到新的标的资产。
目前,美元体系的标的资产是石油,以美国国债作为抵押。那么,下一个美元体系的标的资产将是什么呢?
美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制造,因为在当今世界,只有中国制造具备了石油那样既能在全球通行,又具备足够实力的特质。
前不久有人提问,美元如何与中国制造挂钩?答案很简单,选择数百种中国制造的商品,建立类似标普500的指数,并将其与美元挂钩即可。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耶伦此行要特别强调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
美国意图与其发达国家盟友联手,对中国制造施加压力。
如果你们希望中国制造继续在全球流通,那么就让它像石油那样与美元挂钩吧,我们美国会用美元来支持你们!
一旦与美元挂钩,美国就无法再随意对中国制造进行制裁,反而需要大力支持,否则就等于是自毁美元的防线。这个条件足够诱人了吧?
这样一来,美国能继续维持其美元霸权,将制造业市场让给中国,两个大国共治天下。
美国依然占据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掌握世界财富的命脉。
那么,在这个新的世界体系中,美国将如何控制我们?会不会出现失控的情况?
答案是不会。一旦中国制造成为美元的标的资产,就相当于放弃了定价权。
你想要涨价或降价吗?抱歉,这可能会引起美元的波动,你们是否能体现出大国的担当?
这样,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我们的商品,同时也变成了美元的金融工具。
因此,尽管这件事有其好处,但坏处更多,总体上是弊大于利,因为中国制造可以不依赖于美元,而美元却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标的资产来自救。
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接受美国的提议?
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准备采取强硬措施,以我们的产能过剩问题作为攻击点。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确实让我们面临巨大压力。
这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中中美之间反复争论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