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美国的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了中国,而贸易代表戴琪则去了欧洲,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发表了严厉的批评。
这显示出美国在制约中国经济方面采取了新的策略,那么这个新策略能否奏效?让我们深入分析其逻辑,发现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年中,美国尝试了各种手段来制约中国经济,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并未能够实现其最终目标。
显然,中国并未被压垮,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2024年伊始,美国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这一策略相当有力。
耶伦在访问中国前多次指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声称这对全球供应链和美国的相关产业构成威胁,引起了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注。
最近在广州,耶伦再度提及,她与中国的高层官员讨论了宏观经济政策和产能过剩等重要问题,并主张为美国的工人和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4月4日,戴琪在布鲁塞尔参加了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理事会会议,她也强调了“中国产能过剩”的议题,其言论更为直白和具有攻击性。
戴琪不断强调中国经济对美欧构成的挑战,声称中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增长”是中美经济紧张的一个关键因素。
她表示,美欧面临着来自中国的挑战,很难在与中国高效的经济体系竞争中生存下来。她认为美欧应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共同面对中国经济模式对西方开放经济体系的挑战。
戴琪还提到,中国在钢铁、铝、太阳能电池板等产业的“产能过剩”引起了担忧,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产能方面,给欧洲采取行动提供了理由。
戴琪呼吁,除了采取关税等防御性措施外,还应采取更具进攻性的措施,如“调整对我们不利的市场动态的激励政策”,实际上就是针对产业补贴政策。
显然,美国正在努力促使欧洲盟友共同面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这种方法看似有效,但它真的能起作用吗?
尽管这样的论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显得荒诞,但这确实是美国以往未曾提出的新论点。
随着拜登政府两位重要经济官员的发言,显然“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美国针对中国经济政策的新焦点,换言之,他们认为这一策略更为有效。
那么,这一策略是否真的更有效呢?我们只能说,结果尚不明确,但的确值得关注。
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围堵主要表现为贸易战和科技战,此外还有利用“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
无论是贸易战涵盖的数千种商品,科技战的“高墙深堑”,还是针对上千家企业的制裁,这些措施都只是局限于一定范围,无法对中国经济造成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俗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美国的这些措施未能彻底围堵中国,中国强大的经济动力总能在其他方面实现突破。
例如,美国意料之外的是,中国突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此次美国提出的“产能过剩”论点,无疑是一个更广泛的经济问题,它的影响范围可以非常广泛,甚至包括基本商品如服装和鞋帽。
难道这次美国真的找到了中国经济的弱点吗?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产能过剩”是一个难以让人信服的论点,甚至有些荒谬,它与全球化时代的贸易理念背道而驰。
只要保持公平竞争,产品质量优良,对民众生活有益,现代贸易体系就不应该设立障碍。
同时,设置贸易壁垒,实行产业保护,往往适得其反,导致本国产业衰退。
至于戴琪提到的中国经济体系过于高效,西方难以竞争,这更是荒谬之极。
因此,美国需要更多努力来说服其盟友,到底能有多少国家跟进,这还是个未知数。
有观点认为,产能过剩只是美国的一个表面理由,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施压,从而在美元和金融体系上获益。
无论如何,产能过剩是一个广泛的经济议题,具有相当的破坏力,我们面临的困难无疑是巨大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针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增加。
有专家指出,美国每年都会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来围堵中国经济,比如前年的脱钩、去年的去风险化,今年则是产能过剩,这些措施最终都被证明是无效的。
当美国商品在1980到1990年代全球畅销时,他们从未提及产能过剩的问题。
我们更相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互利互惠的。
购买中国的高性价比商品,以及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对西方经济和民众生活只会有益无害,毕竟人类的目标是共同前进而非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