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多次讨论了耶伦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关注。鉴于拜登政府操作的隐秘性,我们不禁怀疑这是否是美方长期计划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分析各种资料和证据,我们越来越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因此,耶伦此行的真正目的似乎已经十分明确。
这一切要追溯到2022年3月美国开始加息的情况。
截至目前,美元已经加息11次,总计525个基点,其加息的速度和幅度均超过了2015至2019年的加息周期,在美联储近50年的历史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随后,美国保持了约半年的高利率政策不变。
从这次加息的力度来看,显然美国急于采取重大行动。
综合过去几年的市场分析,美国迫切想要实现的三大目标如下:
首先,美元需要进入一个强势周期,否则其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美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外流将变得更加严重。
其次,美国计划通过美元升值导致其他资产价格下跌,以此获取便宜资产,收集全球财富,帮助自己度过危机。
第三,美国还计划对抗其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
美国过去通过加息策略成功地从南美、日本和东南亚手中获取了巨额财富。
这一次,美国的宏伟目标之一是削弱全球制造业,迫使中高端制造业回流至美国,这可以被视为美国的一场国运争夺战。
因为中美作为两个经济大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但两国的经济结构都存在重大不平衡,都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美国经济倾向于金融和消费服务而非制造业;中国则偏向于投资和制造,国内消费不足且高度依赖出口。
因此,若美国能够平衡金融、消费和制造业,它就能获得新生,巩固其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其霸权地位可能延续30年甚至更长。
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必须削弱全球制造业,重新分配资源和能力。
那么,美元加息如何削弱制造业呢?
一方面,通过加息减少全球流动性,导致全球范围内普遍缺乏美元,严重影响了全球贸易。
另一方面,加息导致全球制造业中的大量美元资本流出,这相当于直接抽取血液。
美国针对的不仅是中国,还包括日本、韩国乃至德国。
对日本和韩国的打击非常明显,这两年它们都经历了从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的过程,制造业能力显著下降。
针对制造业强大的德国,美国不仅采取了加息措施,还借助俄乌冲突造成的欧洲不稳定局势和能源危机,使德国制造业遭受了最大的打击。
但是,到了2024年,加息已经两年,美方发现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尤其是2023年新产品的强劲表现和2024年头两个月的出口迅猛增长。
美国感到困惑并开始担忧,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正在强劲复苏,这究竟是真是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因此,耶伦此行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探寻中国经济和制造业的真实状况。
我们发现,耶伦首先访问了广州,见了广东省长,随后又在北京会见了北京市长,其意图已相当明确。
美国人可能认为这还不够,因此又想出了“产能过剩”这一招。
鉴于中国制造业高度依赖出口,只要拉拢欧洲、日本、韩国等盟友共同打击中国的产能过剩,就能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
因此,在推动这一策略的同时,美联储立刻宣布今年不会降息。
很明显,如果美元保持高利率,并以“产能过剩”为由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围堵,美国就能继续对中国制造业造成打击,直至其重创为止。
这一系列策略环环相扣,非常狠毒且有效。
我们必须承认,在金融和经济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顶尖经济学家和专家,他们的能力确实非常出色。
那么,美国人是否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呢?
虽然可能给我们造成一些麻烦,但要实现他们的最终目标,可能会非常困难。
一方面,去年我们就已经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了调整,重点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组织以及全球发展中国家朋友圈,减少对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出口的依赖,提前避免了风险。
这表明,我们的高层早已预见到未来的挑战,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借口太过牵强,说服力不足,不仅欧洲可能不会配合,即便是日本和韩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也可能不会全力以赴。
日本和韩国与我们有大量双边贸易,他们怎可能切断自身的贸易往来?
当然,美方的操作可能不期望一次就能彻底成功,他们的战略是加强围堵,逐步消耗对手。
因此,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可能面临长期的严峻挑战,只有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才能找到出路。